书籍 傅雷家书的封面

傅雷家书

傅雷

出版时间

2018-06-30

ISBN

9787108062659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于1954年到1966年写给儿子傅聪的家信,是作者一生辛勤治学经验的总结,也表现了一位老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感人的父子情爱;是适于一切想求学问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的有人情味的好书。

《傅雷家书》自1981年8月三联书店初版以来常销不衰,其对艺术和音乐的探讨、对东西方文化的分析、对社会和国家的热切关望、对人生的体悟和对人类前途的思考……以及贯穿其间的对儿子的深情与期待,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三联纪念本《傅雷家书》,依循初版原则和形式进行编选,补充若干内容,带领读者重新走近这位有卓越才识、有卓然风骨的又恬静又热烈的父亲。

傅雷随信寄出的为傅聪摘译的几则音乐笔记,也一并附上。

用户评论
控制欲
傅雷作为父亲很是细心细致,不过读到最后实在读不下去了。
值得反复看
单看这本家书,主要是讲了一个父亲以过来人的感悟表达了对儿子的殷殷期盼和忠告,总是有些读者去判断这些忠告到底对不对,到底是否值得学,我觉得本末倒置。我们从书中感受到一丝深切的爱,这本书就没有白读。
读过,真是一本好书——只有亲爸爸才会对儿子这么坦荡真诚地交流吧。开始我还是被傅雷那种“爹味儿”熏到了,但我不得不承认,58年以后傅雷的语气,情感,极大程度上更有亲和力了。用我们办公室一位老太太的话说,他或许是试着在自说自话,聊以解寂。这个本子纸型不好,注释也不够,很多事情不注释清楚,缺乏现代史了解的人根本看不出门道,比如傅聪出走,傅雷被打为右派。最可恶的是编辑姥爷把楼适夷的序言拿掉了,真黄钟毁弃 ,瓦釜雷鸣。
多年前读过,完全没印象了,等于没读过。现在的心境不一样了,我也为傅雷夫妻对孩子的感情感动,但更多的是对傅雷强烈的控制欲的厌恶。今天我们吐槽的父母的样子,在这本书里都有。孩子在他眼里只是他的艺术品,儿子儿媳孙子所有言行都必须按他的意思来,太可怕了。
读完这本的时候,是刚生完宝宝的整一个月。看到最后一封信,想到了傅雷夫妇的最后一刻,铺下棉被,放好丧葬费。眼眶湿润。傅雷的爱,和现在所谓的“爹味”真的不一样。反而我羡慕这样的“爹味儿”。学古典音乐,深知成名有多难,学业多艰深。在半世纪前的中国,成为一位钢琴家更是难上加难。傅聪的成绩,是父亲精心、谨慎、充满爱的栽培,也是父亲涵养和学识的映照。这样的难得可贵的父爱👨‍🍼啊。
傅雷细致入微但又极有压迫感的种种建议,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大概多是缺少“边界感”的,如果有家长劝你写信时少用“我”,或者反反复复跟你说你一定要把你老婆调教好,或者让你老婆不要收到礼物后一声不吭,可能你都要揭竿而起或者干脆不回复了。但不管怎样,傅雷对傅聪的情感都是相当真挚的,有时候甚至卑微,“我也常梦见你,你琴上的音乐在梦中非常清楚。”这本书的出版与畅销大概有很多原因,比如有的人是出于一种“窥探欲”,看看大学者的家庭教育是怎么样的,有的读者则是“缺什么补什么”,所以被压抑的文艺(音乐)细胞可以在那些半懂不懂的术语里重新复活,至于上边领导大概是看中了书信里“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部分,不同读者各取所需,造就了一部“经典”。但是,这书真的适合中学生看吗?
中学时期这本书非常流行,也被很多人推荐过,据说是子女教育的经典作品。现在闲下来翻看并没有觉得特别优秀,当然,傅雷做为早年留学欧美的学人,在译介西方文艺作品方面贡献极大。他本人对西方文学和音乐的造诣也很深。但看他对子女写的“教育”信件并未到觉得有点“窒息”。在当下看来,这种教育方法说教味确实还是挺浓厚的,记得之前看萧红的散文,傅雷一直是一个十分严格不苟言笑的人,再结合他的信件,确实很符合一个严父形象。当然,抛除时代的局限性,傅雷确实是一个好父亲,尽管对儿子要求很严格(后期的信件也在有意无意地催促儿子“生娃”),在艺术和兴趣的培养上,他确实给出了很多不属于那个时代的见解,他的说教方式仍然是开放式的(尽管这种开放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子地域的隔绝所造成的)。
感情浓烈,像在偷看邻居的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