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的封面

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

[美] 巫鸿

出版时间

2018-12-31

ISBN

9787108063465

评分

★★★★★

标签

艺术

书籍介绍

艺术史研究中长期以“仕女画”或“美人画”来表述以女性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但这样的术语不仅相对晚出,在形成过程中还带有一定的画科定位和评论取向,也无法囊括所有围绕“女性”产生的绘画作品。本书中,巫鸿先生提出了“女性题材绘画”这个概念,并引入“女性空间”作为讨论的核心,意图把被孤立和抽出的女性形象还原到它们所属的图画、建筑和社会环境中去。

围绕“女性空间”,作者梳理了从战国到明清各个历史阶段中女性主题绘画的发展状况——从武梁祠的列女画像砖到南北朝的《洛神赋图》,从青楼名妓的自我表现到展现理想化美人的《十二美人图》,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女性”在各种绘画场景和时代中的不同呈现,重构其所从属的原作;结合艺术评论、时代背景等因素,深度挖掘作品背后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相互影响,进而思考女性题材绘画在社会、宗教与文化环境中的意义。

巫鸿 1963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1987年获哈佛大学美术史与人类学双博士,现任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部终身教授,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同年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同时介入当代艺术的研究与展览策划。主要著作包括《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 1989);《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1995);《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1996);《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2005)等。

目录
绪 论 为什么要重新研究女性题材绘画?
第一章 缘起:灵魂旅行与宇宙女神(战国~汉)
第二章 女性楷模:空间的说教(汉~南北朝)
第三章 山水神女:欲望的空间(南北朝)
第四章 宫闱丽人:女性空间的独立(东周~唐)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这个书感觉能学到东西但其实学不到什么
女性题材绘画在一千五百余年的漫长过程中,被持续创造以满足各种目的和需求;自汉起,女性形象不再是象征终极幸福的独立大神,成为男尊女卑家庭环境中的“第二性”,之后是,为满足儒家礼教的“道德教育”、承载男性欲望的“丽人想象”、促进生产的画院政治宣传...这本书后1/3有点拼盘的意思,但整体还是有点趣味性,要说不足就是研究的都是台面上的东西,哈哈哈~女性题材绘画属于中国美术中相对次要的领域,其重要性远远比不上山水画,但插图也是十分优雅的。
2019.05.05 巫师在结语中总结了他“女性空间”的四个定义:绘画内部的空间;图像与建筑空间的互动;展示场景和文化环境(社会背景);图像和文学共同构成的想象空间。在阅读的过程中,越往后读,越觉得本书以“女性空间”为题实为牵强,即使最终巫师给出这样的解释,也依然不能被说服,不如把本书理解为中国女性题材绘画的发展史更有说服力。很简单粗暴的一个感觉是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从先秦至清,女性由被供奉被朝拜的对象(西王母)最终变为纯以美色为价值的对象,且身份不重要,个人特色也不重要。
概念泛化的拉胯之作 用新瓶装旧酒恰烂钱 当你发现一本书的结语不停在回顾每一章的内容的时候 那么它注定是没有什么新思考和新观点的
巫生太聪明太会抓重点,每一个时代女性绘画的主要问题都被提了出来,但毕竟时间跨度太大不及细细,且对女性史研究成果吸收不足,可是凭借女性空间这个概念,足值四星,未来还有很多发挥空间。
此书出版于2019年,巫鸿将视点放在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女性形象上。他使用”女性空间”作为女性题材的统称,而非历来学者凝练概括的“仕女画/美人图”,从根源上为绘画中的女性形象辩护——仕女画的描述传统实际上是在将此类研究推向概念化、模糊化与窄化的泛泛之谈。他的研究方法颇值得借鉴(将仕女画视作具体而特殊的历史现象进行讨论与分析),令被孤立的女性形象重返其当属的时空,思考其产生与发展的原因以及意义,因而传统绘画中的女性形象不再平面化,变得真实与立体。 我个人最喜爱也最受惊艳的是作者从战国到南北朝(书中前三章)的具体分析,从宇宙女神西王母到《洛神赋图》中的河畔仙子,随巫鸿的想象进入画中空间,有一种游离四方的通透观感。
很宏观的选题,把中国绘画作品中的女性及所代表的空间都说得很透。
书的装帧很美,尤其是硬壳封面的质地、颜色、字体。对于小白来说,书的内容丰富又新奇,也易懂。西王母的神秘宇宙空间,列女的贞洁内部空间,神女的浪漫山水空间,独立的女性表现空间,仕女的哀怨闺阁空间,劳动女性的养蚕织绢空间,皇家的宫殿空间。作者把女性形象放在绘画的内部空间、放在建筑空间、社会空间里进行研究阐述,这其中既有佛教的传入将女性相对男性在图画中的位置由附属转为对称,再转为唐代的内外,也有宋代鼓励养蚕的“宣传册”,也有清朝皇帝们将江南打造为女性空间的小心思。很有意思。
巫鴻真是天才。即使材料還是《女史箴圖》《洛神賦圖》《韓熙載夜宴圖》這些舊瓶,卻能透過差異化角度橫空展示一個一脈相承的「女性空間feminine space」,不是把女性繪圖作為對象,而是把「空間」與結構、建築、環境、文學的互動綜合考慮其意義的生成以及繪者、觀眾和圖像的互動。真的非常有助於文學研究本身中的視覺呈現。 #讀而愛#100
羡慕这样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