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却顾所来径的封面

却顾所来径

杨焄

出版时间

2018-09-30

ISBN

9787108063533

评分

★★★★★
书籍介绍

近现代以来的传统文史研究不断趋新求变,一大批学术背景各异、研究旨趣不同的中外学人在各个领域筚路蓝缕,其嘉言懿行和烛幽照微固然值得后人涵泳借鉴,而其鲁莽灭裂和疏忽错谬也同样能够发人深省。本书钩沉索隐,披沙沥金,旨在呈现近现代学术在递嬗演进中的多重性和复杂性。第一辑“学林漫识”以记人为主,着重考察近现代学人在治学、交游、处世中的轶事琐闻,由此展现他们卓然挺立而又相互砥砺的风范。第二辑“旧籍散议”以论书为主,集中研讨各类文史著述的编纂、传播及接受情况,借以探究新旧学人异彩纷呈的治学宗旨和学术贡献。第三辑“史案新勘”以议事为主,择取近现代文史研究中聚讼纷纭的数则个案,细致梳理考辨其渊源始末,力求还原历史的原貌。

杨焄,文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魏晋南北朝文学、清代文学、域外汉文学及近现代学术史。出版专著《明人编选汉魏六朝诗歌总集研究》《域外汉籍传播与中韩词学交流》,整理编校《毕沅诗集》《清诗话三编》《钟嵘诗品讲义四种》等,另有学术论文、书评、随笔散见于各类报刊。

目录
第一辑 学林漫识
口头与案头之间
胡适的“来而不往”
胡适的“闭门造车”
洪业的“愚不可及”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以魏晋六朝为根本,游刃有馀地弋入现代学术史。
短小精悍,值得一读
民国时有许多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注意比较不同的笺注本,因为笺注者的所见材料、校勘都会不同。
挺有意思的
娓娓道来,清清爽爽,读起来很舒服。
想必有些是作者研究的边角料。第三编所论如陶诗品第、屈原是否有其人等都是大问题,其余看似琐屑,若寻一条绳索串连,便是学术史了,既是掌故,如瞿蜕园忧心公私合营后的稿酬、戴望舒放弃不合事宜的文学创作、吴兴华误读汪中,都是旧人遭遇新时代后的境遇,再比如周作人贬低陈乃乾所整理《游仙窟》,是因川岛校本即出;还有就是论文撰作的所谓学术史回顾,胡适忽略孟森之文,明明杨联陞已提醒他看洪业与罗香林的信(与后者岳父朱希祖有关)。《游仙窟》新校忽视周一良《说宛》、《七步诗》未注意《曹集考异》、罗庸之论地志与六朝山水文学等等,虽不能苛求学者一一说明前贤成就,可有些关节若无前人发明,可能要白费一些功夫,才有自己的一些些新见解。 周作人似主底本校(对袁宏道集)。 罗庸提倡注意某时代中文人必读书本、流行的陋书。
与翟骏那本《花落春仍在》放在一起读,更有滋味。既可以看到做文学和做史学的人的兴趣旨向的相同和不同,同时杨焘这本第一篇《口头与案头之间》和翟骏那本的《新文化的“到手”与“入心”》两篇文章是对同一话题的不同讨论,很可以看到两人思想之前的同异。这又何尝不是学术史的新的掌故呢?
古典文学的随笔集,谈学林、谈旧籍、谈史案,举重若轻,很有意思。印象较深的有谈屈原与伍子胥的一篇:屈原是楚国的著名的爱国者,在言辞之间却经常追念楚国的叛臣伍子胥,这说明在当时“血亲复仇”有很高的地位,人们会对复仇行为予以称道和追慕——哪怕违背了忠君或爱国的原则;其次,君臣之间的忠与逆,也不只是单向的,当时的共识是,君不君,则臣不臣,这是非常合理的。后面的《杜甫生日考》与《杜甫卖药考》也很有意思。总的来说,我觉得作者读书很细致,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