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上海lady的封面

上海lady

程乃珊

出版时间

2018-07-31

ISBN

9787108063656

评分

★★★★★
书籍介绍

编辑推荐

她爱吃,闻到糖炒栗子的香味就迈不开腿;赶时髦,动乱年代也要用废电线圈烫头发;追爱豆,追到比弗利山庄与格里高利•派克拥抱合影……她生于1946年,是名副其实的名门之后,却比谁都贴近今天的年轻人。她是上海的女儿,或者说她就是上海,在时代的新旧交替间看似驯顺,又有固执的坚守,外圆内方,自得其乐。于是,笔下流出的文字……,寻常巷弄蛰伏着传奇,别具强盛的生趣。尽管离去已5年,她关于生活的那股子热腾劲,依然在纸面上兴致勃勃,感染着做书和读书的人。

名人推荐

将程乃珊和其他都市描摹比较,我的意见是,程乃珊不可替代。不只材料拥有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文学营养的品质差异。

——作家 王安忆

程乃珊是上海的女儿,上海哺育了程乃珊,她也以自己的充满感情的个性文字,回报了这座城市。

——作家 赵丽宏

对乃珊而言,书房乃是战场,是其生命的维系。她每日躲进狭小的书房,奋笔疾书,拼尽剩余一点气力,说尽留存于大脑中有关老上海的悲欢离合。

——主持人 曹可凡

20世纪80年代,程乃珊、王安忆和王小鹰是上海青年女作家的三鼎甲……我与不少北方的作家朋友谈起上海文学创作时,他们都把读程乃珊作为了解他们心目中的上海影像的途径。

——学者 陈思和

强烈的自觉,使她成为新世纪以来,发掘、传播老上海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很重要也很有影响的作家……她翻箱倒柜地在上海历史旧箱子的角角落落里,发掘着具有文脉意味的各种器物、习俗、细节。

——文艺评论家 毛时安

目录
目录
总序/王安忆
四季歌
就这样慢慢敦化成上海女人
我的妈妈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许久没回国,怀念儿时妈妈带我去的那些西点店. 一切都那么熟悉,就是这个味道.
四季歌和镜花缘不错,虽还有旧式女人的保守,也有上海女人的“煞”。最爱姊妹一篇,“小姊妹情出于中国传统的菁华,盛载在华洋杂处的上海小街小坊小弄的民生中,那是旧式上海女子沉闷生活中的一缕华彩旋律,有时放逸得像淙淙的清泉,有时凝敛成涧底一颗斑斓的雨花石,这种姊妹情深,多生在多劫难的旧时代。”
上海女人有一种优越的精致感,好玩的是,现实中的外乡人,连去上海久了,也会自觉带入优越感,然后鄙视自己老家的人,太好笑了。
勾勒了老上海女子的众生相。 有点牵强的是,真的只有上海女子这般么?
因为一条史料太太万岁找来看,没想到真的只有这一条……开篇家族史的部分有点意思,后半部分不合口味。换个角度,就作为理解“上海人”的一层千层
程乃珊上海女儿系列四本之一,书中将上海女性作为书写对象。上至住在远东第一豪宅的豪门太太、下至蜗居亭子间的邻家阿婆,各个阶层不同圈子的上海女人都能在书中找到。关于上海女人独有的审美观念也在书里有所提及,除了鼎鼎大名的旗袍之外还有衣领上的装饰花边,她们的精致体现在方方面面:雪花膏擦脸、花露水作香水、高跟鞋舍不得穿却是必备的……上海人爱面子、爱扎台型都源于从小耳濡目染的影响。上海一直是摩登时尚的代表,上海女人也一直优雅得体。可惜这本书的上海女人都只属于老上海,现如今的已经少了很多韵味。作为一本杂谈录无疑是不错的,但就像程乃珊写上海的天赋来源于她上海人的身份一样,是老天赏饭吃,读者纯属是管中窥豹,借机欣赏他人的生活。
三星半。
絮絮叨叨的讲年轻和2000年前后的故事,适合茶余饭后翻看,一边暗笑程大妈描写的各色上海女子精致但小家子气,一边咋舌49-66年间资本家拿着高额定息依然能关起门来过着建国前的资产阶级生活。
初了解了一下老上海?
因为看完繁花,想把上海女儿这几部都拆封看了。描写的很生动,感受到历史、政治下的人物活灵活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