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疯癫与文明的封面

疯癫与文明

[法]米歇尔·福柯

出版时间

2019-06-30

ISBN

9787108065575

评分

★★★★★

标签

社会学

书籍介绍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疯癫一直是一个引人关注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从中世纪的麻疯病院到19世纪的精神病院,疯癫的界定、治疗和对待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福柯的《疯癫与文明》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疯癫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权力运作。
作者简介
米歇尔·福柯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曾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并担任多所大学教授。他以深入历史研究而著称,批判现代理性话语,并以其富有文学色彩的行文风格著称。福柯的著作在欧美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研究涵盖了众多思想主题,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启示。
推荐理由
《疯癫与文明》一书以深刻的历史视角和独特的哲学思考,全面探讨了疯癫在人类文明中的演变过程。作者通过对中世纪至19世纪疯癫观念、医疗制度和社会文化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疯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对理解人类社会的认知、权力和道德有着重要的启示。
适合哪些人读
对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对疯癫现象、精神病学发展和人类社会变迁有深入了解需求的读者
希望探索人类认知、权力和道德问题的思考者。
书籍脑图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愚人船”
第二章 大禁闭
第三章 疯人
第四章 激情与谵妄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想象本身是无辜的:“想象本身没有犯错误,因为它既没有否定也没有肯定,而只是极度地陷于对某种心象的冥思苦想中。”」
几个月前在心理咨询科因为一些不主流的想法而被划分为不正常的、非理性的。抱着「疯癫」的自嘲想法,见识了文艺复兴时期智慧“本身”或是愚人船浪漫理想的意象;(新?)古典时期大禁闭和贫困罪犯逐入高墙之中以及治疗疯癫的偏方;然后近现代图克、皮内尔言行教唆心理暗示的治疗手段转变,以及精神病院、精神分析法,精神病学的独立,医师有意或无意接受身份在治疗过程的至高权力/威。我只窥见了理性的绝对统治。(然而理性和非理性的区分或者相辅相成,我也仍然不清楚)当然,正如结尾所说,世界对疯癫的认识并不能光靠疯癫类的作品就能证明其合理性。(等级还太低,以后再读一遍
我读了但好像又没读… however依然感受到智识之美。
8.5/10 【疯癫】在历史的游荡是被福柯用他擅长的系谱学考证了的,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再到近现代。从简单、被使用的美学符号,再到跟禁闭紧密相连的社会道德反面。其中还夹杂利用科学和实验主义来分析,例如注入小牛大腿动脉的血来医治失恋抑郁症,食用肥皂来镇抚神经性疼痛。最后,疯癫的非理性被驯化了,被塞入了一种更为权力集中的场所—疯人院。它把罪过变成秩序中的一部分,使负罪感成为疯人本身的意识。不断强化刺激的审判开始让疯人异化成一种景观,他们在被观察,而他们自己更被规训成亟待考察自己。因此,在这种共同语境下的斯德哥尔摩情结成功“治疗”了疯癫。在这种年深日久的缄默中,越轨违戒的主题已经控制了言语的源头本身。某些史料真假性虽然有待考证,但的确是天才的、用解构来反结构的。
“它们不可分割的时候,正是它们尚不存在的时刻” “疯人比死人更早地消除了死亡的威胁” “疯癫的根本语言是理性语言” “实际上,它们并没有引进科学,而是引进一种人格。这种人格力量只是借用了科学的面具,至多是用科学来为自己辩护。”
沈老师几年前推荐的书。对精神病人的去污名化,当我们强调正确、制定规范标准的同时,也将一部分人推向了错误的范畴。而那些条条框框是文明社会的延伸品。
很好,就是我才疏学浅感觉文字晦涩难懂
疯癫代表了理性知识的反面,不断上升的理性在与宗教神学的斗争中逐渐占据了上风,而疯癫与神圣真理连接的启示作用则面临着废弃。疯癫最终成为了容括异见、异己力量的名词,转化成了权力问题。
疯癫的人不会自我定义为疯癫,非理性是理性视角的客体,也就是说谁掌握定义谁就可以制定疯癫的标准。
因为是以一种历史的方式去写的,而且边界又特别宽泛,甚至根据译者后记,正文中不乏混淆的情况,所以难读的同时也不难读,能感觉到福柯以一种近乎极度理性的、中立的方式去写疯癫的历史,有时候会反复横跳来回拉扯(在倒数第二章我几乎以为是偏向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却又在最后一章节被拉了回来)。总体来说,收获颇多。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