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历史·山水·渔樵的封面

历史·山水·渔樵

赵汀阳

出版时间

2019-10-01

ISBN

9787108066657

评分

★★★★★
书籍介绍

这本新作由三篇长文构成,分别是《历史为本的精神世界》《山水是大地中的超越之地》和《渔樵为何论古话不休》。作者是以一种“哲学与诗”的方式来论述他的历史哲学以及他对中国文明的基本理解:中国文明的精神基因是历史,历史即是中国人的信仰,这是中国文化与其他宗教文明最大的不同之处。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密码或关键意象是:历史、山水、渔樵。

目录
前言:一个实验性的文本
历史为本的精神世界
历史何以为本?
意义链和问题链
山水是大地中的超越之地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渔樵”一篇有不少想当然的推理,“历史”篇相当好,刷新了我的历史观
每次看赵汀阳的书特别享受,此书似乎更像一种文化研究,而远非什么哲学,挺喜欢,挺意外的,三篇文章,最喜欢第一篇。
过年在家看的,总体轻盈,适合假期。喜欢第一篇,对历史的解读,对理解中国人的民间信仰有很大的启发。后面两章多少有点太轻巧了。联想对赵老师本人的印象,我想这实在是内心太自足的人才会有的写作风格。他大概想说的还是文化中国,我也喜欢这样的,因为讲好故事同样重要,本来也就是文科生的可能性之一。但是呢,这种轻盈的哲学写作,连带着对“天下”的想象,真的能让每个人都感到安身吗?
中国思想中,经史一体的特点分析很有意义。隐隐指出中西哲学思想的分际。而渔樵史观类似于历史或者说人类精神世界的存在?以有限对抗无限。我们能做的也许也只有“话不休”。
历史部分写得真的很精彩~
搞文学的一般不这么研究,也不研究这些东西。 就好像我以前上课能听到社会学老师对意象侃侃而谈,实际上都是泛泛而论
中國習慣在歷史尋找經驗,而此經驗是開放性的、不斷被未來言說的。要證明自身存在,引進新的概念(比如神)其實增加證明難度;直接言說自身容易重複循環直接死亡。歷史之道實是永無定論的循環解釋,即「生生之謂易」。不同於西方邏輯,中國的言說更喜用意象,山水可看作是不斷變化的世事之中,見證歷史且自身不變的象。而漁樵出入於山水和塵世,似是出世入世之間的聯繫,是不同於史學(春秋和史記)傳統的存在。這種存在可能源於歷史,但並未有言語流傳,只有詩與畫中的形象。時間流不盡,漁樵話不休。 @2020-12-27 14:00:34
历史家用史料诉诸历史,哲学家用逻辑阐释历史。金句频出,但无法从史学角度说信服
从资源性的“山水之利”到观念性的“山水比德”,再到审美性的“山水之美”,有学者提出“山水”并非概念所能涵盖。例如,萧驰《诗与它的山河》对“山水(河)”“天地”“水石”“风景”等话语实践的关注,在中古山水美感生长中寻绎超出“一个观念、一种模式、一个传统”的纷繁复杂之处。又如,《山水》集刊视“山川祭祀”“山水艺术”“山河政治”为中国文化传统中整全性的精神概念,并尝试同其他文明的精神内核对话。近似亦有别于揭示“山水”的话语性、精神性,著者旨在阐发“山水”的意象性——“时间流不尽,渔樵话不休”,其作为经验与超验的历史见证者,需要意义链的延伸和问题链的反思,而不是单纯的概念分析。著作在历史哲学的层面,认为传统的“山水”(自在),不同/优于现代的“风景”(完美)。其实“谐隐”就是“隐晦机锋的语言传统”
民族学的师姐分享了作者在2018年发表于《哲学研究》的《历史,山水与渔樵》一文,读完之后觉得十分有趣,于是顺藤摸瓜找到了这本书。作者指出中国是历史为本的文明后,提出了“意义链”以及“问题链”作为诠释历史之道的载体,而二者具有无限延伸的能力,因此能够使得形而下的历史获得形而上的无限性。在此之后,作者阐释了形上世界(或者说“天道”)与形下世界(或者说“人道”)的交集之处——山水,以其作为现实世界中超越性的象征。而“山水”则是“渔樵”生存的处所以及其谈论历史的标尺,由此引出以“无定论而言不休”为主要特征的“渔樵史学”,其为言说历史提供了方法论。书中对考古文物的引用、“遗迹”“遗物”“遗产”的比喻等非常有趣。作者认为本书为“实验性的文本”,确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