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山中”的六朝史的封面

“山中”的六朝史

魏斌

出版时间

2019-07-31

ISBN

9787108066671

评分

★★★★★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山岳祭祀
国山禅礼前夜
一、“吴真皇帝”与“太平之主”
二、孙吴政治中的符瑞传统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早课:魏斌《“山中”六朝史》,这个狭小主题发挥不错,把山中作为一个独立境界的精神生活场所来考虑,和朝廷、外部邻近城镇关系,整体文化网络:信仰、诗词、游仙文化,以及供养者:官府、朝廷、信众,以及外部信息流通方式:书信、游历、宗教和官府祭祀活动。提供了一种世外又中心的视角。
感觉评论有些拔高,就全书论启发性很大,尤其茅山和会稽海岛两篇尤佳,但同样从全书看,第一篇的孙皓和之后讨论的问题其实有疏离之感,第一篇讨论的其实是祥瑞政治的问题。所以在后记总结中这篇文章就难以进入。这虽然是论文成书带来的问题,但也不应视而不见。其实天覆地载哪里能逃脱世俗,哪里没有网络,归根结底不是逃避网络,是逃避自己。
山中何所有?洞天与寺馆。作者尝试描摹出山岳这一地理空间在六朝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其“景观”形态的生长过程。书中问题并非无人关注,但作者试图将这一观察视角体系化的展示出来,从文本的叙述、信仰想象的构建,再到景观形态生成。全书最喜欢的两篇是《六朝会稽海岛的信仰意义》和《钟山与建康东郊》,前者接续余英时、刘安志的研究,论及佛教前,事关彼岸的泰山-东海信仰。东海地点的南移,方诸青童与茅山洞天的仙界层级体系,以及北酆鬼府(泰山)信仰的傀儡化。后者详细讨论建康东郊的文化区域景观的生长,展示东晋南朝建康东郊的庄园与钟山寺观图景,极富有诗意与美感。考据和想象是作者的两支妙笔,但概念之实不应被考据之实所替代、淹没,如书中反复提及的神圣空间与文本书写等概念,前者被寥寥带过,后者则被文献考据而取代。五星而减半星。
自然是相当精彩。宏观的讲,作者在行文的时候不止一次出现了三世纪初为“入口”、六世纪末为“出口”,但作者除了“道馆化”这一点,似乎另外也没有别的论证。此外,作者很想补充完《三论》中缺失的宗教一章。我在想:如果是唐先生,应该不会这样写。
土侨和山居的问题,唐长孺写过。东海和户籍的问题,刘安志、冻国栋写过。道馆的问题,都筑晶子、孙齐写过。魏帅为我们描绘了一副细腻的山岳图景,最大的意义在于将历史叙述的主线从人转移到了山,这里也透露出极浓的年鉴学派的影子。对碑刻与佚文的运用出神入化,但涉及到具体的宗教知识便又稍显浅薄。最大的不足莫过于并未提供新的东西,只是个案的充实与观点的综合。
山中何所有
六朝之于我就是那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及至翻书,才知道道教在南朝也是极盛、屡受供养。之后才有佛教兴起。 至于名山峻岭,则因其避世而收到修道人青睐,山中渐次兴起道馆及寺庙。然而,山中并非世外,修道人不免与山民、地方官府甚至皇权政府直接打交道,或接受供养,或传道解惑。 读“山中”六朝史,就犹如以管窥豹,瞥见宋齐梁陈一角。虽然通篇旁征博引,但读后也没有记下多少考据。不过下次到玄武湖、括苍山时,遥想南朝,应该不止那十四个字了…
有趣
以前没读过这样的书,所以相对粗略。我对3-6世纪没什么概念,所以作者在开头结尾说的3-6世纪我在文中其实都没有明显的体验,只对侨民南迁和权力地理分布的变化留下了印象。这本书对着地图看还挺有意思的。
本来以为是六朝史,其实书名叫六朝山岳文化史更恰当,非专业读者读起来有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