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笛卡尔与现象学的封面

笛卡尔与现象学

方向红

出版时间

2020-07-31

ISBN

9787108068187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当今哲学研究领域,现象学作为一门重要的方法论,其影响日益扩大。然而,对于现象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很多人仍存在误解。马里翁教授的《笛卡尔与现象学》一书,正是为了解答这些问题而作。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现象学的精髓,以及它在当代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作者简介
让-吕克•马里翁,法国著名哲学家,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巴黎索邦大学教授。他早期专注于笛卡尔研究,出版多部相关著作。随后转向现象学,提出“给予性”原则,引领现象学第三次浪潮。其“现象学三部曲”影响深远,是当代思想界的重要人物。
推荐理由
《笛卡尔与现象学》这本书深入剖析了笛卡尔哲学与现象学的关系,从马里翁教授的视角出发,详细阐述了现象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神学、美学、伦理学等领域中的应用。书中不仅对现象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深入解读,还探讨了现象学在中西方哲学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提供了对现象学的全面了解。
适合哪些人读
对哲学、现象学、笛卡尔哲学感兴趣的读者
想要深入了解西方哲学发展历程的读者
从事哲学研究、学术交流的专业人士
对中西方哲学交流感兴趣的研究者。
书籍脑图
用户评论
自指问题。只有一个世界。 意识总是自我意识,事物(世界)的显现(注意是显现存在而不是决定存在)需要视角,世界自我显现,人就是这个结构,即自我。 马里翁的“我”作为“被给出的接受者”就是机器人,是有着丰富自然史、文化史的机器人,而所谓文化史只是自然史演化后的另一层级,所以可以说只存在自然史。当下正在自我显现的意识就是自然史目前的结果,并且自我意识可以参与演化并一定程度上塑造自己的自然史,“我”作为世界的一部分当然可以作用(因果)于世界。
Marion做的这几场讲座都很有含量,确实从“给予性”现象学出发可以使许多经典现象学中未予澄清的问题和概念得到理解,比如说过去未曾考虑到在自身给出者(直观性被给出者)和自身显示者之间的间距,和由此而来的贫乏现象、普通现象和充溢现象(事件、偶像、肉、面容)。但是,对于呼唤-回应结构是否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对于“一切真实的东西都是普遍的”这个命题仍然感到怀疑。在中国文化,是否真的存在这样一种呼唤-回应结构(由此,理论与实践不再分离)?是否不需要展开对话就可能在两种具有包容性的文化之间进行研究了呢?
马里翁先生的一本合格的梳理笛卡尔与现象学关系的讲座稿。cogito作为纯粹自我进行现象学还原。
“ 没有任何东西比爱洛斯呼唤(erotical call)更加具有异质倾向,但是爱洛斯呼唤之所以成为可能,那是因为,没有比对于他者的欲望(desire of the Other)更为深沉的欲望了。”
感觉对于我而言要关注的是笛卡尔感受之思,第六沉思中受动的部分,以及后续访谈里对intuitus-regarder对比康德他们使用Anschauung,前者作为监视,纂取上的,更接近康德的统觉,而参考黑格尔把统觉和概念联系在一起,这个还是很重要的线索,后续谈论现象学的超越性中,给予把超验的部分取消掉为事件腾出空间,以及变成一种呼唤式的超越性,可以看见一个很强的问题意识的分歧,不过其他的部分都是一些二手见的老生常谈式的结构了,
對胡塞爾解讀笛卡爾的反思在某種程度上似乎決定了利科、MP、馬里翁不同的道路。
也是拣了能读的读,被马礼容那句“我被上帝思,故我在”一下打动了。
入一下门。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