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茧的封面

费孝通

出版时间

2020-12-31

ISBN

9787108069405

评分

★★★★★
书籍介绍

费孝通20世纪30年代末用英文写作的中篇小说,存放于作者曾经就读的伦敦经济学院图书馆的“弗思档案”中,2016年被国内学者发现。这是该作品首次被翻译成中文。

小说叙写了上个世纪30年代苏南乡村一家新兴制丝企业的种种遭际。这家制丝企业通过实验乡村工业的现代转型,希望实现改善民生、实业救国的社会理想,但在内外交困中举步维艰。作者以文学的方式来思考正在发生现代化变迁的乡村、城镇与城市,其中乡土中国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与经济模式都在经历激烈而艰难的转型,而充满社会改革理想的知识分子及其启蒙对象——农民,有的经历了个人的蜕变与成长,有的则迷失在历史的巨变中。

《茧》既是作者名著《江村经济》的“文学版”,又与30年代的左翼文学、“社会性质”大论战及“乡村重建”问题遥相呼应,为我们理解费孝通的早期思想与时代思潮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维度。

目录
“费孝通作品精选”出版前言
茧(1938年)
编校说明
附录 《江村通讯》
一 这次研究工作队动机和希望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费孝通的中篇小说写的如同他的学术作品一般的好。他的故事流淌着激情与信仰,你可能会觉得它很理想主义,但其中的真诚愿景溢于言表。附录《江村通讯》材料虽组织的短小粗浅,但是内容本身很有意思。比如,《上山丫头和回乡丫头》。上山丫头是把女孩嫁给姑姑手里去做媳妇,回乡丫头是把女孩嫁给舅母手里去做媳妇,这两种都是中表通婚,疑似轮偶制婚姻方式的过渡现象。在开弦弓人的认知里,上山丫头是愈爬愈上的,回乡丫头则越回越糟。
学术史意义大于作品本身。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还是不太适合写小说的,他们总喜欢把事情交代太清楚,反而失去了文学作品的韵味。不过算是展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真实图景,可与《江村经济》互为对照来看。另外,里面可以看出当时费孝通的许多政治倾向(当然也有纠结),这些在他当时的学术作品中反而没有那么明显的表露。总之我看了后更能理解他回国后的许多政治选择。
和江村经济对照着看。确实看之前没想到会这么好看!将工厂放在大历史背景里面,可以感受到新旧力量的对冲和不同思想的碰撞。变革不等于脱胎换骨,现代化力量所起的作用应是融入融合而非全盘替代。
把自己的研究对象“改写”成一部小说,相当见功力。前半部分娓娓道来,像是自然主义的手笔,后半部分高潮剧情略狗血,倒也是工厂的常见事,封闭环境下的年轻人男女,可不就那么些绯闻么。厉害的是以狗血剧情为壳子,带出了大问题。
没想到费先生还写过一本这样生动的中篇小说,可以配合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以及《江村通讯》等材料阅读。我在读《茧》的过程中感到费孝通并不觉得推动历史发展的是理性,而是情感。小说中推动各个人物言语和行动的也多是积蓄已久但瞬间生发的情感。有很多情感推动了这个故事,王婉秋对李义浦的爱与误会、三福对宝珠的爱与害怕失去、宝珠对三福的期待落空、宝珠对李义浦朦胧的好感。围堵工厂虽有扒皮、丝行老板和保长精心的谋算,却是靠了这些情感而得以发生。这令我想到倾覆清王朝的也是一系列偶然中发生的武昌起义。而历史学家如黄仁宇所说的“大历史”那种历史理性也必须经由具体行动者的意识、理解、言语、行为甚至欲念才能成为勾连事件、做出改变、影响世界的力量。
28岁的费孝通,完全是一个典型的民国知识分子。充满救亡的热血,拥护←与GM,要破除一切又改造一切,却又被现实困住。决绝的表相下却依然有着浓烈的伤春悲秋之感,为情与爱的羁绊而喜怒哀乐,在理性与感性之间不断摇摆。个人认为,这部文献的发现,对于研究真实的费孝通形象,作用比阅读十遍百遍《江村经济》文本大多了。
不愧中国通
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描述社会经济的变迁,短小易读的一个故事,好看。
原来被作为社会学家的费孝通在研究江村经济之余也写小说。看完感觉是雷雨的风格,很适合演成戏剧。每个人物都有符合ta自身的性格行为以及情节,最后的高潮,所有矛盾的激化也非常合理,小人物嵌入到巨大的时代利益纠纷并在其中发挥影响。有时会为爱情爱而不得揪心,其中没有狗血剧情,哪怕是乡土乡亲,喧闹的群众,大家也都是通情达理的,好人的声音会被听到,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再结合江村经济,仿佛是为这个戏剧做的客观背景介绍,而活生生的人物也曾在其上有着爱恨纠葛,书写生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