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明太祖与经筵的封面

明太祖与经筵

朱鸿林

出版时间

2021-07-01

ISBN

9787108070500

评分

★★★★★
书籍介绍

明太祖朱元璋的政治理想、文化素养、治国理念是本书着重研究的问题,明代洪武、嘉靖、隆庆、万历等朝帝王经筵讲学的情形也值得深入考索。经过一组专论,本书揭示出帝王与士大夫在政治观念和文化传承上的异同,以及士大夫对于劝导君主接受儒家政治理念在思想上和制度上的努力。

朱鸿林,毕业于香港珠海书院中国文史学系及中国文学研究所,1984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学博士学位。历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研究员、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研究员、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学系创系系主任,现为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暨讲座教授、香港孔子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香港人文学院创院院士。专攻中国近世历史与文化,包括中国近世尤其明代的思想、社会及政治历史、宋明理学经典、明人文集等。

目录
总序
明太祖的经史讲论情形
明太祖对《书经》的征引及其政治理想和治国理念
明太祖的孔子崇拜
洪武朝的东宫官制与教育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朱鸿林,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讲座教授。本书由十一篇文章组成,前五篇讨论明太祖的经史讲论情形、对《书经》的征引及其政治思想和治国理念、对孔子的崇拜,以及洪武朝的东宫官制与教育、明太祖的教化性敕书等。第六篇是《明太祖的治国理念及其实践》的导言,导言对《实践》一书所收的各篇文章做了评论。后五篇文章对明后期嘉隆万三朝皇帝、讲官与经筵问题做了讨论,其中两篇集中讨论了高拱经筵内外的经说异同和申时行的经筵讲章。就全书而论,作者主要探讨的是有明一代经筵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皇帝通过经史学习后,将其作用于国家治理的问题。同时,书中也考论了明代经筵与日讲的历史发展情形。明代皇帝的经史学习,对其治国理政起到重要影响,作者能从经筵与日讲中,看到明代政治的起伏,捕捉那些对明代历史产生作用的知识力量,难能可贵。
感觉没说出什么。缺少敏锐性,对明祖军事生涯有错误,对实录少辨析。明祖经则喜《尚书》史则喜《汉书》,从中吸取经验不少。嫔妃殉葬,似有效法武帝之意,不尽然是自私和蒙元遗俗。
朱鸿林,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暨讲座教授,本书是其以明太祖与明代经筵为主题的论文集,内容涵盖了明太祖接受传统经史文化和对于经典的互动。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因为朱元璋与明初知识分子的关系,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切入口,从传统经典的教授与朱元璋的接受,来反映明初政治思想。在此之后,是关于太子教育问题,也就是朱元璋如何给自己的子弟培养提供思路。最后则是嘉靖至万历年间,明代经筵制度与讲官的互动。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明代经筵制度对于明朝中期的朝廷,特别是翰林侍读都有具体的影响。最后,我们必须说朱鸿林的明代史研究,虽然是以知识分子为中心,但是实际上是描绘明代的讲读制度,从这个角度来反映君主与传统和士大夫的联系。其实,他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范式,明代思想史其实还有很多的空间值得探索。
简单概括全书的架构就是围绕明太祖与经筵这一中心论点,把一些“毕业论文”排列组合在一起,分别展开论述。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几篇“毕业论文”的质量还良莠不齐,有的甚至靠逐一罗列非关键人物基本情况拉长篇幅…… 总结一句话,供大众的可读性不足,但用于文学研究参考有余。
三星半,部分阅读。
論文集,所收文章時間跨度很大,但幾乎囊括明開國及太祖朝一些長久以來的誤解。唐以後的開國之君喜好兼顧「外王」與「內聖」兩重身份,以武功得天下後必然要刻意洗去其暴力的一面,以天命和道統來裝點自己,繼而強調德可配位,以「聖王」的形象開國執政,已近乎形成一種默認的傳統。草莽出身的太祖呈現出不同的面向,他重《尚書》的目的就是在政治理想上直追堯舜,與上古聖王齊肩。太祖看重的是帝王「心法」,強調「為民造福」的行為,而非塑造一個無用的「仁君」形象,換言之,他更執著於史書對自己事功的塑造,而不介意在這些政治事件的記錄中留下什麼樣的形象。《祖訓》的文本,雖未直言,但處處可見《尚書》的影子。《皇明祖訓》幾乎就是一部被朱元璋翻譯過的《尚書》節選,其中包括外交政策、刑罰觀念、禮儀制度等等方面,無一不追唐虞之教
论文集。前半部分明太祖,后半部分经筵。
水准一般,阅读体验颇为乏味。
一般,较喜洪武崇儒、嘉靖与讲官互动、高拱经济筵内外经学差别几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