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时间的叠印的封面

时间的叠印

贺桂梅

出版时间

2021-02-28

ISBN

9787108070975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20世纪中期,中国经历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转变,新社会及其话语的强大感召力来自何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书选取了萧乾、沈从文、冯至、丁玲、赵树理五位作家,探讨在时间的叠印之处,他们在人生际遇、精神世界和文学体认方面遭遇的困境,通过对个人的小环境与时代的大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把握,来讨论支配他们做出选择的思想和文化逻辑,勾画出多层次、立体的文学史、思想史图景。作者采用的是以个案带问题、以作家论带思想史命题的研究方式,试图寻找思想史与文学史之间的交错与融合,呈现出历史的大视野和新高度。

贺桂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15年度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00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2012曾在日本神户大学担任特任准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同时进行当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现状文化批评与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著有《“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女性文学与性别政治的变迁》《思想中国:批判的当代视野》《赵树理文学与乡土中国现代性》《书写“中国气派”:当代文学与民族形式建构》等。

目录
从“当代”看“现代”的精神史探索 钱理群 1
绪论:多层次、立体的文学史图景1
一、 外因与内因、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5
二、 大环境与小环境、问题序列与作家个案13
第一章 萧乾:大十字路口的选择23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萧乾和冯至两章,比起此前已经有所了解的丁玲赵树理,对我个人的启发更大。贺师尝试统合文本细读、理论视野和历史材料,短短的章节塞进过多的内容,给人藕断丝连的拼贴感,借用某位前辈的话,这是不可学的,也是学不好的。但每次阅读,还是会被她的气魄震到……
回想起本科期间上现代文学史课程的情境。本书讲的是时代大变局下五位作家思想上创作上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作者从当时的环境出发,以作家的思想认知和内心世界为基准,对作家们的选择进行了解释,投射出思想史与文学史的交融。
读的作品太少,于是只能似懂非懂地看完此书。本书鲜明特征在于凸显作家们的“思想者”特质。最大的唏嘘在于作家跨过一道道历史的沟壑,似乎都找不到可以容纳他们思想的语言形式,走向“失语”和“不被理解”。遗憾的是萧乾,尽管其人已近乎精明的预料实事,但还是逃不出历史无形的巨手。意外的是沈从文,因为对其四十年代的创作闻所未闻,没想到他要建构的理想世界那么大那么超离(无怪乎张兆和也不能理解他),没想到他是一个如此有思想的思想者。最喜欢的是丁玲那两章,尤喜贺笔下描摹出的形象,因为贺侧重的是作家内在的逻辑理路,提及但未以外在恩怨为中心。因此,爱丁玲思想中的那份坚韧、自强。此外,冯至由安顿身心到走进社会的弧形哲学,赵树理的曲折接受史、以中世纪为媒介但又不抵达西欧现代性等,都留下较深的印象。后记也很真诚熨帖。
赵树理一章尤好。
分析鞭辟入里,算是十几年前的旧作翻新,但一些观点仍未过时。在一些材料的使用和辨析上,虽不无争议,但论述的度把握的恰到好处,弥补了这一点。最为重要的是这种不作表态式的研究姿态,要超过研究本身的价值。历史功过是非,往往各执一词,思想探寻往往剑走偏锋。不表态的研究,看似没有问题指向和准确结论,但研究过程的自我体悟给人深切的触动。
萧乾一章收获最多,丁玲一章亦然。
转折的年代
经典再版
冯至一章
感觉自己渐渐也能掌握一些这种写作的路径,是不是有种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