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透明的封面

透明

唐宏峰

出版时间

2022-11-01

ISBN

9787108071521

评分

★★★★★

标签

艺术

书籍介绍

1.全书内容丰富,逻辑严谨,论从史出;立足于完整而宏大的历史文献资料分析,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研究中的空白,在学术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启发性;语言表述简洁明快,文笔优美,体现出作者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准。

2 . 有几种宝贵材料是首度被学者使用、首度公开发表:1.《点石斋画报》藏于上海历史博物馆的四千余张原始画稿,是该画报研究的宝贵资料,从来无人使用,历博刚刚将之数字化,本书将是第一个使用者。2.《点石斋画报》在常规新闻画之外还出版了三百余张插页画,也从未进入学界视野,本书也将是首度研究。3. 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有当年费正清在哈佛大学开设近代中国史课程所使用的大量幻灯片,从来无人关注,本书是首度研究。4. 鲁迅“幻灯片事件”相关的砍头图像第一次得到全面搜集与梳理。5. 晚清幻灯放映状况的大量报刊资料也是第一次得到挖掘整理。

--

本书研究近代中国视觉文化,以视觉性为线索,从绘画、画报、摄影、幻灯、电影等艺术门类,到各类光学玩具/视觉技术,乃至小说与报章文字所记录的视觉经验、视觉感知,力图描画和分析近代中国所呈现的视觉图景、图像—媒介文化与近代中国人所分享的视觉经验,并将之与晚清的政治氛围、文化心理,乃至全球跨文化的图像、媒介与思想的流通联系在一起,由此勾勒出近代中国的视界政体,并揭示其与中国人主体性形成的关系。

本书作者但从事视觉文化研究多年,在海内外也有一定影响。写作过程中,作者查阅上百种中外文献、资料,走访国内外大学和相关研究机构,旁征博引,力图在对近代中国视觉文化历史进行广泛而细致研究的同时,对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进行抽象化和理论化,将中国近代视觉文化的发生、演变,理解为现代性世界历史转型的内在部分,以期与西方理论进行对话。

唐宏峰,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理论系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2009-2011)、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2012-2018)、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11-2012)。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理论、图像媒介理论与视觉文化研究。专著有《旅行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旅行叙事研究》《从视觉思考中国——视觉文化与中国电影研究》;编译著作《现代性的视觉政体——视觉现代性读本》。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当代电影》《传播与社会学刊》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多次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与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和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四项。

目录
序言一  巫 鸿   1
序言二  汪悦进   3
导论  透明:中国视觉现代性   1
一、视觉现代性的提出   1
二、“透”与“明”:近代中国视觉文化   9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其實還有最後一點點沒讀,但足以給五星。宏峰是中國大陸媒體考古研究領軍人物了。
在西方理论里寻章摘句,用中国材料照猫画虎。拼凑之感强烈,关于点石斋画报的讨论,观点大多出自彭丽君的《哈哈镜》一书,彭丽君又多引克拉里和马丁·杰伊,著书者反复回溯,并未有多少创见。即便如此,该书也代表当前国内学者在早期中国视觉文化领域的最高水平了,可见学术之业有多艰难。
写的太太太,太太好了,语言精准但不晦涩,醍醐灌顶
材料很丰富讨论的问题很有趣但论述并没有精准地朝向真正重要的问题,读的时候经常有这种感觉(但还是很厉害!向唐老师学习!
作者对视觉理论的熟稔程度和对近代史料、图像的详密追踪考证分析让人叹服,怒给五星好评哈哈。
很好读,也学到了很多。虽然本书的主题是近代中国的视觉现代性,对此进行了丰富且有深度的探讨,但对我而言更有价值的一点在于,为日常生活的视觉实践提供了一种反思意识。我在看什么?我看到了什么?我为什么会看到这些?我是通过什么方式看到这些?对“看的内容”“看的行为”进行更自觉的思考,打破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和惰性忽视,进而尝试窥见其背后的视觉文化建构。
本书的宗旨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全无超越之处
这本书撑死60分,唐宏峰最大的硬伤就是材料不过关,材料不是拿起来就能用的,尤其是民国近现代,看似材料遍地,实际上需要仔细甄别,一张照片的来源是什么?在什么情境下拍摄的?用什么技术拍摄的?是摆拍还是抓拍?只有钩锁出材料自身的上下文,才有可能使用它,否则就是胡说八道。这本书基本是用西方后学理论套用民国的视觉图像,而且套用的非常生硬且浅薄。唐的其他文章也有类似问题,她本人显然没有接受过严格的史学训练,这样的研究真的不值得推崇。任何扎实的研究,不论什么朝代,都是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方法拼贴,再怎么拼贴,也是拼贴。
晚清以来,传播技术进步了,传播的技巧也与时俱进,似乎更精确透明的视觉展现,背后是各种精心策划的手段。从点石斋画报,到鲁迅看的日俄宣传资料,再到清末的滑稽画,廖仲恺的躺尸照,无不是选择角度局部求真以求最大效果宣传的例子
中编很精彩,对于已成为文学史常识、几乎是人尽皆知的“幻灯片事件”,作者还能提供新的解读,不简单。更何况作者还有更大的野心,在个案的细致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了一种有别于西方的视觉现代性理论(图像—媒介),以达到对现代视觉性更多样和深刻的理解。尽管,“现代”在多大程度上能和传统作区隔,好像还可以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