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黄泉下的美术的封面

黄泉下的美术

[美]巫鸿

出版时间

2021-10-01

ISBN

9787108072535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为三联书店第十届战略联席会定制版。《黄泉下的美术》是他在《美术史十议》第七章《“墓葬”:美术史学科更新的一个案例》中提出的方法论的一个具体实践,是他第一部对中国墓葬艺术传统的综合性研究。他从空间性、物质性、时间性三个比较观念性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墓葬艺术从史前一直到宋辽金这漫长时段中的历史变迁,也具体呈现了他尝试建立的一套系统的处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理论方法,从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中国古人对于“生”与“死”这一人生基本问题的看法和实践。

本书的目的不是根据年代顺序呈现出中国墓葬艺术的发展史,也不是要对目前中国版图内不同历史时期的墓葬类型以及地域性丧葬实践进行全面综述,而是描述和分析不同时代和地区的许多个案。这些案例一方面意在表现中国墓葬艺术无比漫长和惊人丰富的内涵——这其实是中国艺术中最为漫长和持久的一个艺术传统,同时也将回答我最初所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因素界定了我们称为“中国墓葬”的艺术和建筑传统?

巫鸿,著名艺术史家、艺术评论家、策展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现任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斯本德杰出贡献教授”,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及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近年来致力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研究与国际交流,策划众多重要展览,包括《瞬间:20世纪末的中国实验艺术》(1998)、《在中国展览实验艺术》(2000)、《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2002)、《过去和未来之间:中国新影像展》(2004)、《关于展览的展览》(2000、2016)、《中国当代摄影40年》(2017)。

代表著作有《武梁祠》《礼仪中的美术》《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重屏》《废墟的故事》《走自己的路》《作品与展场》《荣荣的东村》等。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空间性
从椁墓到室墓
三重宇宙
再现灵魂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前段时间准备马王堆汉墓考古报告阅读的汇报时读的,记录一下。 书里不少观点很创新,时不时看看这类偏向于美术史角度的书籍,倒是挺能开阔视野的。
雅俗共赏,打开通往地下的大门!
古代墓葬研究少,巫鸿开了新主题,从空间性,物质性,时间性三个维度阐述。
后悔去湖南博物馆之前没看到这本书
屁桃读史2310 4.5星,研究墓葬考古最好最生动的一本书,高评价大概率源于这两年洛阳、安阳和河北博物院等地的游历为此次阅读铺垫了足本的前期感受,尤其是河北博物院的几个重量级大墓,结合此次巫鸿先生的分析,再造新的知识结构与分析框架,读万卷书同时行千里路,知行合一。以及,巫鸿先生的肚儿,杂货铺~这么多素材能攒出来这么多书与角度,真乃神人也(纯中性)。期待下星期的龟山汉墓与水下兵马俑~
如何面对生与死?这是人类的终极问题。“通过着眼于中国传统墓葬的三个概念维度,即其空间性、物质性和时间性,本书试图发掘这个历时数千年的艺术和建筑传统中的一些基本创造冲动”。黄泉下的美术本不是为生人所绘制的,作者时刻提醒我们,对它的观赏必须转换角度。这些艺术品既是古人对生与死的实践,也暗含着他们内在的世界观与价值体系。郑岩老师在他的著作中曾提到,“(墓葬)也可以被整体地理解为一种具有功能性和终极价值的艺术作品,而不只是一个放置死者肉身和艺术品的盒子”,“因为墓葬的营建、壁画的绘制,都是活着的人的行为,所以说到底,我们所探讨的仍是生的问题”,这也是对本作观点极好的呼应。在漫长的岁月里,地面以下的遗存封印了久远的思绪,成为了一种时间胶囊。这一传统尽管在表现形式上未被全额保留,但依旧影响着现代的我们。
去博物馆之前要是能读这本书就好了。对完之后想把去过的博物馆全部再去一次!话说博物馆如果也有这样的介绍就好了。
非专业人士也能看的下去。还蛮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