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空间的敦煌的封面

空间的敦煌

巫鸿

出版时间

2022-01-01

ISBN

9787108072870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近一个世纪之前,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写道:“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如果百年之前的情况是敦煌文献和敦煌艺术的新材料将引出新的研究问题,今天的情况则是经多几代学人的积累,基础性调查和材料整理已相当充盈,需要更多以研究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动对材料的再发掘。巫鸿的这部新作通过“空间”这一角度,调动读者自身经验,从敦煌城一路向西,来到凿有数千洞窟的鸣沙山;面对扑面而来的崖壁展开历史想象,并以人的身体为尺度,进入不同时期的洞窟空间,感受洞窟的功能、性质和参观方式的明显变化。在洞窟中,身体参与感知雕塑和系列壁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终目光视线落在单幅画面上,进入画面内部空间,完成精神层面的观看意义。因此,书中虽然广泛借助和征引了关于敦煌研究的原始材料,却试图从新的层面显示它们的意义,激发读者调动自己的身体和眼睛,在阅读中开启一趟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文化之旅。

目录
致谢
前言
第一章 敦煌的莫高窟
莫高窟与自然
莫高窟与墓葬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非常棒的一本书,你可以永远相信巫鸿先生
1. 非常喜欢此书的套路“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方法解决问题的效果”,简单明了。 2. 渐入佳境。前面镜头拉远时觉得有点散,后面用微距镜头放大看,像“番合圣容像”和“降魔变”的解读,功力十足。 3. 对佛教图像艺术的功用,作者的观点是“法供养”,是“图像的制作”而非“图像的观看”。书中缺乏对观点本身的历史探究。 4. 不太理解美术史何以不关注美学和美学思想的流变。
镜头一章一章地拉近,整部书便是从远到近Zoom in的过程:将莫高窟放置到原境(时代、地理、同时期敦煌的宗教活动和别的宗教艺术、同时期除了窟以外的宗教场所:寺/观/墓/兰若/佛堂)—整体崖面排布—石窟内部空间—石窟内部图像—石窟内部图像中的空间。既然材料都是那些材料,换个不同的切入角度便是一片新天新地。
新瓶装旧酒,用的还是之前都做过的老材料,比如劳度叉圣斗变,番合瑞象的分析,之前都在巫鸿老师的其他文章里看到过。但是他这次把它们框到空间的主题里,重新给予解释,又有新的解读理解。这点感觉很好。 巫鸿给人的感觉就是治学很开放,尊重前人成果,还能不断提出新东西。这种图像学研究,反反复复无非是三个W的问题(WHEN/WHAT/WHY),大部分学者都在做WHEN 和 WHAT,而他敢于不断的涉及WHY,就很了不起。 另外,巫鸿的表达很流畅平和,所以看起来也很有效率。
整个窟内空间设定的目的,是通过最大限度地限制使用者的身体运动和彼此之间的交流,因此来促进内向的精神扩张,就是“禅”、“禅修”。你不需要动,你需要让你的精神能够开发、想象。在中古时期修禅僧人的印象里,这些背光、头光里的千佛形像都是从佛身上不断化现出来的。所以位于石窟焦点上的佛龛,就被想象成了一个宗教奇迹的集中发生之处。所以我们在看这些窟的时候,要想象当时打坐僧人的意念,他可能产生的奇幻视觉或者想象、观相的经验,实现一种参禅时“悠游净土,常与佛会”的想象。佛像好像从墙壁中走出来,和参拜的人共处一室,不管是坐还是站,都处于一个空间。从另一个角度看,参拜的人也可以想象自己终于进入了佛的场域。
夤夜讀畢。個人認為這是巫先生最好的一部,沒有用方法模式去套材料,而是humble去浸入材料。前言說,也是寫於疫情期間。是啊,疫情讓我們都沉靜下來,慢下來
文风一如既往地平易近人,可以理解为什么巫鸿老师的受众人群这么广了, 个人觉得最精彩的部分是第四章 尤其是将番合圣容像的问题,四种圣容、四种主体,这体现了瑞像的概念到物化,从它的宗教学的根源到尘世间无休止的复制....
对敦煌材料的不熟悉导致阅读过程中常常走神,不能投入其中。但当坚持到最后,看到巫先生精辟的方法论总结,又一次佩服至极。我认为这种“空间”的方法,不止可用于石窟研究,各种话题都可以从多维“空间”的原境再度深究。
永不停止的方法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