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烽火与流星的封面

烽火与流星

[美国] 田晓菲

出版时间

2022-04-30

ISBN

9787108072979

评分

★★★★★
书籍介绍

田晓菲学术力作。

在“烽火”与“流星”光芒的照亮下,勾勒南方帝国的文学版图。

对梁人来说,他们的时代充满了崭新的开始,“新变”,及能量充沛的创举。他们生活在现下,完全沉浸于“此时与此地”,投入地经历每一个时刻。他们在智识上极为精微渊雅,精神上却又相当天真。对梁朝的文化精神好的概括,不是“颓废”,而是“康强”。

梁朝覆灭之后已经过去了许多个世纪,它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份重要的遗产,但这又是一份让人感到不安的遗产,因为它和当代文化政治纠结在一起,展示了一些长期以来存在于中国文化中的问题。曾经一度数量庞大的文本现在只有零星的残存,南方帝国的辉煌就隐藏在这些断简残篇之中,后人从自己的目的出发对之进行诠释,这些带有隐含的动机与偏见的诠释更加扭曲了它们的光芒。

——田晓菲

在烽火与流星照耀下的国土,一半隐藏在阴影里,这正好是对萧梁王朝的好象征。本书试图为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勾勒一副肖像画,不仅探讨梁朝的文学作品,更旨在检视梁朝文学生产的文化语境,就此提出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的文化史和文学史问题。

田晓菲,哈佛大学东亚系中国文学教授,《早期中古中国》杂志主编。著有《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神游: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的行旅写作》《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秋水堂论金瓶梅》《“萨福”: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影子与水文:秋水堂自选集》等。英文译著包括《微虫世界:一部太平天国回忆录》《颜之推集》。参与撰写《剑桥中国文学史》《牛津中国现代文学手册》,参与主编并撰写《牛津中国古典文学手册(公元前1000-公元900年)》。曾担任哈佛大学东亚地域研究院主任,获哈佛大学卡波特奖、哈佛大学文理研究学院门德尔松优秀导师奖、美国学术团体协会孟旦百年中国艺术人文研究课题奖。

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梁武帝的统治
登基之前的岁月
想象的族谱
梁朝的政治文化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前三章,作者从历史人物的参与、文本的抄写与流传、文学口味生成等方面,重新阐释了萧梁文学与文化的品格,第四到六章则颠覆了过往学者对于“宫体诗”的想象和理解,认为宫体诗并非颓废艳情,而是体现出一种抵制“文之用”的“观照诗学”,是佛教语境下,于一瞬之间对于物质环境的精微体悟:充满情欲的感性形象往往与虚空幻灭的本质联袂而至。第七章宕开一笔,梳理出南北文化的“偏见”如何被“狡猾”地建构起来,最后一章引入实实在在的虚妄与荒诞------侯景之乱后南朝的沦丧与覆灭。其见证者以极大的悲哀生存着,记录着,辩护着,江南的烽火湮于寒夜,可统一的暖春却飒沓而来。 “欲与梅花留一曲,共将长笛管中吹”。“长笛”吹奏的似乎是无用的靡靡之音,然而正是其无用,解放了文学,解放了语言。流星毕竟划过天空,定格片刻琉璃般的光明。
魂兮归来,哀江南!
醍醐灌顶,余韵绵长, 如果今年只给一本书打五星,那一定是这一本。 金陵王气未必就此销歇: 建康在十世纪成为南唐首都; 在十四世纪成为明朝首都, 到了十七世纪满人入关后,又暂时成为南明首都。 甚至到了二十世纪, 它还曾是中华民国首都。 然而每当历史重演 人们总是在当下南京的命运里看到南朝的影子。 “流星夕照镜,烽火夜烧原”。
唐朝史臣为满足其以史为鉴的目的,给梁朝做出佛教亡国与诗歌丧德的历史裁判,但南人自有其报复手段。建康城可以被侯景的蹄铁所践踏,被隋文帝的诏令夷为平地,但梁简文帝萧纲和他的臣子们实现了文字的凯旋:初唐的诗歌完全是梁宫体诗的延续;繁盛的梁朝与风流的梁朝人物,在从唐至明的传奇小说中不断重现。在唐朝之前,除了汉武帝,唯一能够激发人们丰富生动历史想象的君王和时代,就是梁武帝和他的时代。以庾信为代表的南人才是历史最后的胜利者,但他们的胜利是虚幻的,且来得迟缓,不能给胜利者带来喜悦,却让千年后的我们抚卷叹息,感慨不已。
“只是他的胜利与征服属于另一类——比较虚幻,来得也比较迟缓,而且,几乎完全不会给胜利者带来任何喜悦和安慰。”
桃花扇底送南朝
能感受到作者对文学的尊重和热爱,但这也模糊了她的鉴赏力,一言难尽。这是一部历史 文学和人的协奏曲,三者相互映衬出了别样的美感和清晰度,真正的主角却是作者。
多年前买过,未阅。今读新版,有几个感受:1、田氏喜欢对逯、严全集进行爬疏;2、在叙述中,侯景出现得太突然,似乎就是为了来终结这烂熟的文化;3、为宫体诗正名了,还打破了传统的文派划分,这是稍稍算得上解构的;4、她的诗歌赏析我还是看不进去,不过从佛教影响讲观照也很不错。
8月
写的真好。『庾立的命运只让我们对时代的残酷看得更加清楚,野蛮与暴力,哪怕只能得逞一时,毕竟占了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