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活在日本的鲁迅的封面

活在日本的鲁迅

赵京华

出版时间

2022-05-01

ISBN

9787108073372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知名鲁迅研究学者赵京华最新著作,一本书纵览日本鲁迅研究的代表性学者和成果,在东亚视角下,重拾鲁迅的现实意义。 诞生于中国的作家鲁迅在1936年与世长辞之后,却于异域日本获得了新的思想生命,这种特殊的跨文化传播现象足以引起我们的长久思考。 本书主要讨论日本学院里的鲁迅研究传统。这个研究传统,包括认识鲁迅的基本立场和思想史语境、主要观点的确立与阐释架构的形成及其方法论视角的演变,重点在于梳理学术传承的内在理路,尤其关注那些构筑起具有其个人特色的“鲁迅像”的代表性学者的研究。例如,竹内好那个充满“赎罪的心情”而执着抵抗的文学者鲁迅,丸山升那个片刻不曾离开中国政治过程的革命人鲁迅,木山英雄那个穿越对死亡的深度思考而获得新生的诗人之哲学的思考者鲁迅,伊藤虎丸那个象征着新亚洲个人主体性原型的鲁迅,还有丸尾常喜的在土俗民间世界获得反现代立场的现代主义者鲁迅,以及代田智明的通过对1930年代上海文化所象征的殖民地现代性之批判而达到后现代境界的鲁迅形象…… 代表性学者之外,本书还特设一个章节讨论战后七十余年来的《野草》研究历程,以之为个案力图呈现日本学者在文本内部分析和外部关系研究方面的精致功夫和卓越贡献。 赵京华,吉林人。曾就读于吉林大学、日本一桥大学,现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2004年以来,先后在日本崎玉大学、爱知大学、东京大学等校担任客座研究员、访问学者。著有《日本后现代与知识左翼》《中日间的思想——以东亚同时代史为视角》《思想构筑未来——中日思想文化读书记》等。主要译著有《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岩波定本)》等。主编中文版6卷本《柄谷行人文集》。
目录
导论思想论坛的重要标尺——战后思想史语境中的日本鲁迅论
如何认识战后日本的鲁迅论
绝望反抗的民族文学
战斗的人道主义者
创造“东洋的故事新编”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鲁迅在日本”是一个极为特殊的跨文化案例,在战后极为复杂的思想社会背景中,以竹内好的“竹内鲁迅”为滥觞,鲁迅在日本成为了“作为方法的鲁迅”,乃至扩展成“作为方法的中国”、“作为方法的东亚”,日本研究界所提出的那些命题:“回心说”、“向下超越”、鲁迅文学中的“鬼”与黑暗面、早期留学时期的材料挖掘、民俗学视野等等,展示了日本鲁迅研究令人惊叹的广度与深度。当然,鲁迅作为一个异质性的“思想坐标系”的存在,日本研究者亦难免有误读,赵老师或为尊者讳,在这方面只是略谈而未及深入。书中最后一位论述的学人代田智明尚未有单行本著作在国内翻译发行,是为一憾,而同代另一位重要学者长崛祐造(以研究鲁迅与托派关系著称)未曾论及,或许是出于学术以外的考虑。
杭州图书馆。太文学了,没有读细。本来只想看一看日本鲁迅研究什么样了,书中单独成章的学者当然是几个标志。赵老师深得日本学者精髓,论述时话来回说,前面导论看得吃力,不适合我看。
深夜读完了这本,评竹内,丸山他们有点言犹未尽的意思,赵的导师木山英雄着墨最多,也写的相对好,后面几位倒是给了一点新提示。 只是此时东亚正岌岌可危,再谈中日间的思想,倒也有些无地彷徨的意思。
如今我们是站在上个世纪东亚紧迫状况的延长线上,我们还会被延长到何处?跨向坟的亡魂的不得不被异乡的苦闷踱步所再次激活并跨向现实,这种跨越是一种世界性的跨越,不仅是跨越地域的世界,更是要从这个世界以各种方式与视角跨越到外部可能的世界中去。难能可贵的是,这本导论也是从一篇小文章跨越到250页的分量。踱步的精神与亡魂们一起就如此跨回到我们面前。我们必须意识到,延长线同时也是颤动的颓败线,遗留的思想资源再也不能在无物之阵中终结。同时代人的未来,拒绝被延长到何处:继续跨出路,继续……
比那本《日本鲁迅研究史论》好很多。作者有缘亲炙老一代日本鲁迅研究的学者,所以对于他们的鲁迅研究思路以及框架都有较为全面的把握,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丸山升、木山英雄、北冈正子、丸尾常喜、藤井省三、代田智明诸位先生鲁迅研究的论述。以前听过赵京华的一次讲座,感觉是一位认真扎实的学者,虽然对于他的翻译非议也不少😂希望代田智明的鲁迅研究早日翻译过来,不懂日语的痛…
病中读完。基本是木山英雄那篇《也算经验——从竹内好到“鲁迅研究会”》的扩写。这种书难免陷入两边不讨好的尴尬境地:没读过书里介绍的那些书的读者容易读得一头雾水,读过的又容易感到介绍太浅。赵老师的介绍能让没读过的人也能明白大概,不过有些地方确实没法展开说太深。当作“竹内鲁迅及其影响/阴影”来读可能另有趣味。后起学者显然论文写得更精巧,更有智力精英味道。不过文学研究不单是一种智力工作,竹内好那样浑然一气、散发热量的研究,无论何时读来还是让人感动。
“我进而认为,在21世纪的今天,为了重新认识和理解鲁迅身上这种源自革命和现代性悖论的矛盾紧张,以及他面对时代课题所做出的判断与担当,有必要将鲁迅‘再语境化’,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这个‘语境’应当包含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方式在西方之外谋求现代化的全部历史过程,其中也蕴含着反思现代性的要素,一如代田智明在《故事新编》和鲁迅的晚年杂文中所见的鲁迅对以上海为象征的‘殖民地现代性’之尖锐批判和反思。在我看来,这个反思现代性的要素对于今天的我们更为重要,或许能够为思考在21世纪如何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危机,如何摆脱本国中心论的民族主义极端政治,提供重要的思想参照。这恐怕将是今后日本乃至中国鲁迅研究者需要深入思考的新问题。”
综述既是基本功,也是最容易被忽视却最见功夫的。合格的综述发挥基本功能,顶级的综述就是把不同研究“语境化”,甚至是写成一部思想史。
别求新声于异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