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观念的形状的封面

观念的形状

张曦

出版时间

2023-01-31

ISBN

9787108074829

评分

★★★★★
书籍介绍

如果文物会说话,它们会告诉我们什么?除了可以鉴定年代的材质,可以赏析感受的艺术形式,可以遥想的历史和故事,还有什么需要我们聆听的信息?在我们凝视它们的那一刻,可否感受到一种联结,那生生的气韵,汩汩的精神,通过物质形式,埋葬后重见天日,直达到我们这些现代人的面前。全书从耳熟能详的72件文物出发,兴味盎然地为读者讲述其中的古老智慧和哲学思想。这些“观念”均有其“形状”,就这么活泼泼地来到你的面前,等待着与你相遇的这一刻。

--

文物,并不是僵死的“东西”。它们是一群曾经活过的人的思想、信仰和意图的表达,像琥珀一样,凝固了我们祖先眼中的宇宙、世界、他人和自己。中国文明和文化的DNA,就藏在这些琥珀里面。本书以72件文物为载体,分18个主题,讲述了从上古到王阳明数十个世纪中我们祖先的哲学思考。这些思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精神底色,也奠定了中国人需要坚守的路。

张曦,安徽芜湖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法学硕士。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哲学和伦理学跨学科研究。

目录
第一部分 祖先和我们
埋藏
祖先
巫师
天命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一本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简史,以小见大,生动活泼,让人欲罢不能!以前总是看不懂中国书画作品,看了这本书,终于开了一点窍了。
只有名物能够反映的观念,和哲学几乎没啥关系。
非常不错
的确是构思很精巧的一本书,看书的过程像在逛展,但失望的是也仅仅就像在逛展,文字部分的信息量和博物馆的科普标签差不多,最多和博物馆展览引导手册一样,并没有更多的信息量。开题很大,但是并没有看到更多文物里的哲学思想讨论,当时买书前特别查了作者的背景,觉得是有研究自己的东西的才买了,结果通篇读下来作者的意义几乎就在做图片的注解工作。
此书构思新颖,既严谨又有很高的可读性,是一本理解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佳作,让读者如同在剧院欣赏典雅的曲目一样,“在目光与文物的接触中,感受器物身上隐隐闪烁着的求道故事,触摸那一个个如今已经褪色、但却曾经喧嚣过的思想世界”。相信每一位读者在读完这本书后,都会和我一样,被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再次震撼。——林毅夫
记《观念的形状》:邵雍认为,普通人带着自己的情感和情绪来看物,所以,物只是他投射自己情感和情绪的帷幕。这叫“以我观物”。如果一个人用这种态度来面对物,那他永远也“格”不出个名堂来。对待物的正确态度是“以物观物”,就是一个人要秉持着没有偏见的心,如其所是地观察物的本来样子。58在这样的姿态下观物,那么,他不仅能看到物的本来样子,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慢慢学会从一个没有过多“自己”的视角,看到世界和万物的本来面貌,感知天地大化的内在道理。在这个意义上,一个理学家的“博古”,是一场灵魂净化的练习。
在聚光的舞台,在目光与文物的接触中,器物身上隐隐闪烁着的求道故事,触摸着那一个个如今已经褪色、但却曾经喧嚣过的世界。舞台上的聚光灯,在每个时期的焦点不同。两汉时期的求道者,更关注宇宙的样式,以及如何对应地在地上建起一个超大帝国。魏晋隋唐时,他们更关注抽象的本体论问题,以及如何使心灵悬隔在形而上的地方,逃脱变换难测的尘世煎熬。宋元明代,焦点又转向心灵本身,他们苦恼于如何活出具有中国文明自身特色的心灵生活方式。而这出上演在文物中的人性和历史的戏剧,也因中国哲学特有的朴素和高尚,变得光彩夺目。
非常有趣有意的一本小书。读的时候总觉得这本书叫“信仰的形状”,读完之后才发现它其实叫“观念的形状”。作者从浩如烟海的文物中选取了恰如其分的那些,通过有形的文物梳理了无形的独属于中国人的观念(信仰)的来源、诞生、发展直至成型以及继续发展。文字亲切生动不晦涩,很好读。
把一些比较浅显的中国文化用文物串了起来…像是博物馆解说合集。
扫盲用。看到有人说类似馆藏展品介绍,倒也不至于。整本书及各章节的论述气脉还是很连贯的,意旨亦不在于介绍文物,而是将这些物质实体作为思想发展脉络节点的例证,起穿插的作用,虽然有时候宕开特意去写某个文物,有旁逸斜出之感,但总体对观念史的概述精到恰切,连缀概念、编织体系自然流畅。读完第一章时很惊喜,对我来说是补齐了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没有论述清楚的“绝地天通”的前因后果,以及从商-周-孔子,“礼”从帝-天命-生民(集体家国)-仁(个人内心)这一影响深远的观念转变。其他有意思的点如漆盒衣箱,并非是供人观看把玩的对象,而是供死者置身其中,如同置身宇宙之中。很类似山水画的“游”,画家/观者将自己置身于其中,是不同于从外观看的视觉机制。如果能够探究一下这种人与物的互动性背后的观念,可能会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