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以王羲之的名义的封面

以王羲之的名义

罗丰

出版时间

2023-08-31

ISBN

9787108074911

评分

★★★★★
书籍介绍

书法、篆刻是一种模式化、重复性很强的的“创作”,或者不如说是“劳动”。书吏和读书人的“劳动”。

我曾戏言,书法的本义只是写字,写得最好,也就是个“扫描仪”。书法的黄金时代早已过去,因为古人写得太多,千百年中无数人,独得一二,他们写得太好。这个谁也绕不过去的“好”,便叫“经典化”。

罗丰,著名考古学家,“五十学书”,突然迷上书法,让我好奇。考古学家,特点是“动手动脚”,他以《集王圣教序碑》为例,探讨王羲之的“经典化”,写成专著,不但用考古学的方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还一笔一画,反复临写碑文,以亲知亲见,遥接千古,自有心得在焉。

——李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集王圣教序碑》在唐初的出现,本是历史之偶然产物,却成为一座影响深远的书法艺术的丰碑。这件作品,从内容到书法再到以碑刻为物质载体,其难以比拟的经典地位的造成,可以说是唐初政治、宗教和以书法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几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如果想要了解王羲之书圣地位的最终确立,行书何以成为高雅文化的标志,就离不开对这块碑铭的形成和接受史的了解。

罗丰的这部著作是迄今对《集王圣教序碑》最为全面和细致的研究。作者对涉及该碑的历史、考古、艺术和宗教问题可以说是了然于心。全书围绕此碑的形成与接受史而展开,在每一方面均能提供读者丰富而准确的历史信息。对《集王圣教序碑》的纂辑、铭勒到摹写、传拓和收藏均有细致论说。书中锐见叠出,征引赅博,文字雅畅,叙述引人入胜,称得上是一部以《集王圣教序》为中心的中国书法文化史。

——陆扬(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怀仁《集王圣教序碑》是唐朝著名的佛教碑刻,也是最早集王羲之行书上石的大碑。碑文集刻的“王书”,是历代书家学习王羲之行书的范本。罗丰这本专著,用考古学、历史学的方法,对《集王圣教序碑》作出全方位的研究,可供我们系统了解此碑的历史及其价值,也为金石书法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范例。

—— 刘涛(书法史学者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本书为考古学者罗丰对“行世法书第一石刻”《集王圣教序碑》所做的全面考察,梳理了由唐至清人们“以王羲之的名义”推动该碑经典化的历程。他不只关注文字、书法,更考索了碑的形制、花纹、石材,以及碑的物质存在同书法和碑文内容的关系;从考古学与历史学的角度,回答了一些重要的书法史问题。

罗丰,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丝绸之路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曾工作于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博物馆、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要从事北朝隋唐考古、丝绸之路考古、北方民族考古研究,也涉及艺术考古、书法研究等领域。著有《固原南郊隋唐墓地》《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蒙古国纪行》等。

目录
致 谢
导 言
第一章 王羲之书迹在唐时期的传播
内府的收藏与摹拓
民间的临习:安阳《刘德墓志》与西域《兰亭序》《十七帖》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10章全面论述,712幅珍稀图版。针对“行世法书第一石刻”的统合性研究。不可多得的逐字拍摄,石刻刀口纤毫毕现。
会不会有点让人想起McNair的颜真卿
书法名碑可以一块一块地这样梳理一遍,可做的题目太多了。考古学家来做碑,关注点真是不一样
初看李零先生的话,单纯想怼一下。 大概他是想说书法写得最好,也就是个“印刷机”,而不是“扫描仪”。但不论是“扫描仪”还是“印刷机”,与书法的好坏都毫无关系。只要人不死,书法就不会死,绝不会沦为机械的“扫描仪”。 书法的黄金时代确实过去了,古人确实写得好,确实经典频出,但那些只是养料,因为书法的巅峰时代远未到来。
p305-376既然有原石与宋拓的对照,不如干脆再出一本时下流行的刻拓对勘的字帖,不过必须得彩印(笑) 原石经过千年反复捶拓雀食可谓面目全非,至少书后附的原石黑白照片不少细节似乎还不如宋拓本
艺术史要这么写下去简直是永无止境了。
很棒的个案研究,从观察原物出发,惟最后两章有些拉杂。
都挺有意思的,译经那段印象最深,审查员是这片土地上的古老职业
虽然不是能够完全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