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跨主体性的封面

跨主体性

赵汀阳

出版时间

2023-11-01

ISBN

9787108076960

评分

★★★★★
书籍介绍

主体性是最具现代性的一个概念,几乎就是现代性本身。由笛卡尔发起端,康德总其成。其存在论单位是个人,还有若干的衍生形式,如国家、文化或文明,甚至异质于人类的新主体。

赵汀阳这本新著即是检讨现代世界以来,因为主体性的分立、扩张与争竞,而导致的个人主义、地缘政治及文化与文明冲突的诸多问题。他曾从政治哲学角度提出“天下体系”理论,以解决全球政治体系缺乏共识与合作的问题;本书则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提出“跨主体性”概念,即通过创造思想聚点和文化聚点,超越文明或文化冲突的边界,不仅在不同主体间形成“相互主体性”,而且要同时超越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局限性,从而建构一种能够超越主体性的独白话语并化解主体间无法协调一致的关系。

全书不仅从概念角度厘清何谓“跨主体性”,提出“文化边界”“新百科全书”与“综合文本”等新观念,而且对近期的热点话题,如外星文明、元宇宙、人工智能(GPT4)等高科技和未来世界是否会诞生异于人类并凌驾于其上的新主体做出了深入的分析与预判;与欧洲多位哲学同行就“天下体系” 的论辩,则是一个“跨主体性”的实践现场,理解与辩难纷呈,揭示了跨越文化边界的诸多困境与可能。

目录
前言:如何定义跨主体性?
第一部分:概念
1 跨文化聚点研究:文化边界,新百科全书与综合文本
2 关于跨文化和跨主体性的一个讨论
3 中国哲学的身份疑案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选中人生论来代表中国哲学显示出文人之见的局限性。文人关心内心生活、人生意义和彻悟境界,而倾向于忽视作为文明基础和生命力的物质生产、科学技术、政治制度、社会组织、水利系统、医疗卫生系统、建筑与城市等建构性的思想方法和实践。所有建构性的文明努力,从生产、制度到思想,都在试图克服人类的苦难问题,而生活的意义就从中生成,可以说,文明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克服苦难的实践。追求体悟的人生论是一种有特殊意味的本地文化,却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各种文化各有不可通约的人生理解,无法比较高低。虽不能严格比较高低,但文人式的感悟往往自恋自怜、愤世感伤、消极自高,实无积极意义,尤其是毫无根据地假设自己道德更高,没有比自以为“独醒”更无耻的了。” ——想象了一下温和的赵老师在脑中是用何种表情说这段话的,哈哈哈哈
阅读前和导师聊到赵,导师微微一笑,“你知道,我一直不喜欢纯哲学的想象和书写”。历史学者对任何程度上的“空谈”都很敏感啊——此为一乐。赵的制度想象和体系构建,借用天下概念而实为自身创造,是有趣的思想实验,尤其是“智慧民主”中决定“可行性”的“科学委员会”,足可以让知识分子畅想自身作为公正的权力所有者之快感;从中国政治思想资源中提取出的“方法论”作为跨文化结构中的核心一环,也足够自圆其说。但柏林论辩一章恰恰暴露了赵与西方学界的深层紧张:他所畅想的体系虽是“超世界”的,但其抽象的资源获取如“方法论”与缺少历史验实体的“天下”,实际上是很“中国”的;具体的表达方式如对“民主”的嵌套或对“主体性”谱系的批判,又必须借用西方的语汇。因此,论辩仍然沦为东西方的分野,谁也未能“超越”谁,遑论整体上的超越。
帮助不大。哲学层面论证不清晰,如果说是“跨主体性”,至少得论证下如何实现或推出,但并没有清晰的脉络(总之辩证法掌握到位了)。此外,很多尖锐问题也避之不谈,比如P177抛出问题:“天下”有其理想主义的维度,但它的现实恐怕是更为专制的。对这一问题回答了么?🤔️我是没看到,至少很模糊很暧昧,不像一个学者应有的严谨态度。文中提出的中国文明的结构“语言—历史—方法论”有待考证,这里我想问的是为什么文明结构一定要呈“铁三角”的样态,在数学里这是稳定的,但在文明层面也是如此么?还有很多问题,总之,乘兴而来….
身份疑案一文一百颗星,其分析适用于所有的中国社科
“选中人生论来代表中国哲学显示出文人之见的局限性。文人关心内心生活、人生意义和彻悟境界,而倾向于忽视作为文明基础和生命力的物质生产、科学技术、政治制度、社会组织、水利系统、医疗卫生系统、建筑与城市等建构性的思想方法和实践。所有建构性的文明努力,从生产、制度到思想,都在试图克服人类的苦难问题,而生活的意义就从中生成,可以说,文明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克服苦难的实践……虽不能严格比较高低,但文人式的感悟往往自恋自怜、愤世感伤、消极自高,实无积极意义,尤其是毫无根据地假设自己道德更高,没有比自以为“独醒”更无耻的了。” 这看似强调了作为文明基础的思想方法和实践,批判了文人之见,但是否又割裂了二者的紧密关联,走向另一个极端,没有彻悟的境界,实践的动力从何而来。对文人式的感悟是否批判用力过猛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