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介绍
1933年2月,山海关失守,故宫1.3万箱珍品被迫踏上南迁之路;随后,古物陈列所、颐和园等6000余箱文物加入队列。从南京到西南,又从西南复归南京,十年间辗转大半个中国,穿越枪林弹雨,奇迹般地实现“零丢失、零损毁”。
权威作者
本书由故宫博物院第五任院长、“故宫学”首倡人郑欣淼历时四年撰写,依托大量首次披露的档案、日记、书信与影像,以六个篇章、四十二万余字巨细靡遗地重现这场世界文物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行程最长的文化大迁徙。作者以史家的严谨、文学的温度,刻画了易培基、马衡、那志良、庄严等一代故宫人如何在国运衰微之际,以“人在文物在”的典守精神,完成一场静默而壮烈护宝行动的文化抗战。
珍贵档案
全书不仅有鲜活人物故事,还有三百余幅珍贵文献档案,有许多为首次面世,兼具史料价值与可读性,图文互证,细节毕现。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让普通读者像追一部“纸上纪录片”般欲罢不能。
典藏纪念
在抗战胜利80周年、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的特殊节点,这部书既是对“视国宝为生命”典守精神的致敬,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不灭,国家永存”信念的生动诠释,值得每一位读者珍藏。
--
这是一部具有鲜活思想、情感和历史记忆的新时代“文化档案”之著。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不仅是故宫博物院的一段峥嵘岁月,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中华民族“文化抗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故宫博物院第五任院长郑欣淼先生不仅是“故宫学”的首倡人,也是“故宫文物南迁”国家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他花了近四年时间,全力投入到此部书稿的写作中,终以六章、近四十万字的内容立体鲜活地呈现了这段世界文物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行程最长的文物大迁徙。
作者治学严谨,多方搜查一手文献资料与查阅大量历史文献档案,以史论结合和文学笔调再现了在抗战烽火弥漫、国运淹蹇衰弱之际,当时的一批“故宫人”启动和完成故宫南迁的艰辛历程,彰显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为传承中华文化薪火、维系中华文化血脉的历史担当和文化使命,展示出他们无愧于民族和时代的中华文化之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