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上脑与下脑:找到你的认知模式的封面

上脑与下脑:找到你的认知模式

[美] 科斯林(Kosslyn,S. M.),[美] 米勒(Miller,G. W.)

出版时间

2014-12-01

ISBN

9787111480778

评分

★★★★★
书籍介绍
你相信左脑掌管逻辑和语言,右脑掌管艺术和直觉,却不知道大脑应该分为“上脑”和“下脑”? 过去半个世纪,流行文化让我们相信左脑与右脑决定着不同的性格特征。我们通常认为右脑发达的人有艺术气质,而左脑发达的人逻辑性强。但左右脑的区分实际上是缺乏科学证据的。 在这本对人格研究做出开拓性贡献的书籍里,世界顶级认知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斯蒂芬 M. 科斯林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了解自己的全新方法,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描述上脑和下脑是如何共同协作的。他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分为上脑和下脑,下脑负责对信息分类整理,上脑负责根据整理过的信息制订和执行计划,而根据对上脑或下脑的使用偏好,可以把人的认知模式分为四种: 如果你习惯同时高度使用上脑和下脑,那么你就是行动者 如果你习惯高度运用下脑,却不喜欢使用上脑,那么你就是感知者 如果你习惯高度运用上脑,却不喜欢使用下脑,那么你就是刺激者 如果你上脑和下脑都没有高度使用,那么你就是适应者 认知模式不但影响你的感觉、思维和行为,而且还会影响你和伴侣、朋友及合作伙伴的关系。一旦了解了自己的主导认知模式,你将发现提升自我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新办法。 斯蒂芬 M. 科斯林(Stephen M. Kosslyn) 世界顶级认知心理学家。在凯特研究所密涅瓦学校创建之初就担任院长。他曾是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主任和心理学教授。在此之前,他在哈佛大学从事教学工作超过30年,同时担任心理系主任和社会科学院院长,他也是麻省综合医院神经科的心理学系副教授。 科斯林教授曾荣获多项大奖,包括美国心理学协会的博伊德·麦克坎德莱斯青年科学家奖、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研究奖、卡特尔奖、古根汉奖学金、让-路易斯·西尼奥雷奖(法国)。他还是(法国)卡昂大学、巴黎第五大学(索邦)和伯尔尼大学(瑞士)的荣誉博士,并入选实验心理学家协会和美国文理学院。 G.韦恩·米勒(G. Wayne Miller) 《普罗维登斯》杂志的特约撰稿人,纪录片导演,7本非小说类书籍、3本小说和3本短篇小说集的作者。 他多次获奖,最近的奖项是罗德岛州国际电影节的2013年罗杰·威廉姆斯独立声奖,同时也入围了2014年普利策“公共服务奖”。他撰写和制作的以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老兵为内容的纪录片《回家》,在2012年被提名新英格兰艾美奖。
目录
上脑与下脑:找到你的认知模式
导读 平克也追星
前言 为什么需要另一本介绍大脑的书
第1章 一种新的观察方法:大脑揭示了什么
是系统,而非二分法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一般般,虽然号称是认知科学,但是和心理学的思路差不多,无非是通过大脑区域将人格分为四种而已。但我更关心更为硬核的部分:既然不同区域对应不同功能,能否通过变动大脑解剖学结构(比如改变营养或是冥想来改变各个区域的效率)来改变人格?很可惜,书里只教给你如何适应你自己,但并不教给你如何掌控和改造你自己。
非得说人家左右脑分的不对,要叫上脑与下脑,那我要是说内脑和外脑呢?不理解反复强调这种区分方式的意义是什么,同时我也不理解这本书到底想讲点啥,认知模式能分出几类,所以呢?我要套着你的模式?人多复杂啊,你随随便便几种模式就想忽悠我?
just so so
没那么“基因决定”,就是思维方式习惯的不同。我已经从经常是刺激者转变为一般是行动者了 这书如果觉得翻译得不好,可以搞原著来看
以脑结构为基础对人进行的新分类。不看好
真不怎么样
本书认为左/右脑二分法太简单且僵硬,提出了上/下脑这样的又一个差不多简单的二分法,就是置换而已。可以做一下测试……找出你是哪种类型,那跟他要反驳的东西没有多大区别了。
大部分人过分关注左右脑的割裂思维模式,而不注重大脑是由上脑和下脑相互协调配合而组成的统一的系统,它并非割裂的,它的每一部分都缺一不可。就像是我们身体的其他器官,缺少了一部分可能不影响使用和生存,却会影响整体性的体验和优良的生活方式。 给三星是因为文中举例有些过于形而上,虚构角色参与到科学实验中,似乎显得没有那么科学了。不过关于其他的实验,比如猴子和婴儿的例子,由于经过真实观察和跟踪,可信度高。还有盖奇的真实案例,让我觉得,我以后会更加爱护我的身体每一个部分的,尤其是大脑。
不知道近些年学界top brain bottom brain理论和实践发展到那一地步了 全书论述而言只是想蹭一下左右脑的热度博眼球 thesis:二分法的左右脑不科学 approach:上下脑模式不是简单二分 而是更系统。如果左右脑的提法是个故事 那么这本书呈现的上下脑就是只属于实验室的唠嗑趴。最后的确推出了一个四象素模型来彰显并非二分法分析。强迫自己一页页顺着读下去 脑内一直有个声音:啊 这真是一本读了真没什么用的书 丝毫乐趣也没有 也没有涨奇奇怪怪的杂学知识。并不了解科研人员是何阅读习惯 如果是普通读者选择要读 可以从第13章开始 测出自己的模式后 回头找相关的例子(虽然觉得有点强行套用)如果有兴趣再去了解开篇的一些脑学知识。不读也罢系列。不知道是被作者、编辑还是译者侮辱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开始觉得研究过程很民科,结论也过于简单粗暴。但是读完之后还是很有收获,自己马上对号入座了。怎么说呢,有点意思,但确实是用一篇长文可以搞定的事情,写出来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