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巴菲特的估值逻辑:20个投资案例深入复盘的封面

巴菲特的估值逻辑:20个投资案例深入复盘

[美]陆晔飞(Yefei Lu)

出版时间

2017-10-01

ISBN

9787111578598

评分

★★★★★

标签

投资

书籍介绍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沃伦·巴菲特及其合伙人投资了多家20世纪盈利能力最强且最能代表未来趋势的公司。但他们怎么知道自己是在做正确的投资呢?巴菲特及其合伙人是如何甄别具有未来前景的公司呢?其他人如何才能效仿和学习他们的方法呢?

对于寻求成功投资框架的巴菲特追随者而言,《巴菲特的估值逻辑》无疑是一个上佳的礼物,因为它对巴菲特迄今为止的长期投资组合,做了最为详尽的分析。

作为资深投资人,本书作者从巴菲特1958年对桑伯恩地图公司的投资开始,连续追溯了另外19个巴菲特的主要投资案例,如喜诗糖果公司、《华盛顿邮报》、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美国航空集团、富国银行和IBM。

借助于合伙人信函、公司文件、年度报告、第三方参考资料和其他原始信息,作者把巴菲特投资的独特性定位为:时点的把握、本能的发挥、外界信息的运用和投后的运作。而且,作者还从中辨识出适用于所有投资者的成功要素,无论拟投资公司规模大小、所处国内还是国外。

作者还按照年代顺序对案例背后更为广阔的国际事件和美国股市起伏做了相关解读,并由此提出:巴菲特最重要的特质可以说是其专业知识的广度。

目录
目录
译者序
致谢
前言
第一部分 合伙制年代(1957~1968年) // 001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巴菲特好多案例都不是个人投资者能学的
比投资案例集那本书好! 银行保险业投资要点:当一些保险公司刻意追求保费收入的增长时,国民保险公司却以盈利为目的,相对保守谨慎。 在“二战”时的“糖配给”(原料短缺)时期,当别的糖果公司偷工减料,喜诗不仅保持配方不变,而且从不囤积居奇。(万科也不囤地,对上下游利益照顾的很好) 激情是一个重要的成功要素。你会常常在家族企业里找到这种要素,而在专业管理的企业中,发现它的概率就不是那么大了。(长期激励的问题,职业经理人制度对应的是股权激励,但家族企业换代风险比较大,任命也可能有裙带关系。)
一般,案例太少,分析的也不够深入,也缺乏长期的投后总结。不如唐朝的巴芒演义。可口可乐和沃尔玛为什么买的那么晚,还有90年代后的表现。巴菲特是一个董事长,而不是投机客,能力圈是金融尤其是保险行业,消费领域(传媒和消费品),并购,参与战略调整,管理层治理,广泛的人脉。类似华润和中国平安这类大集团的搞法。还是产业为本,产业是务实、经验主义、接地气的。男怕入错行,选对行业积累真的很重要。
结构和条理很清晰,值得学习。
投资看上去很轻松,深入下来有大量信息分析、趋势判断、估值计算,做到最好也不一定能够成功,还有很多不可预料的因素统统归结到运气,这种概率游戏看似简单,其实大部分人都不适合。作为一个不靠谱的业余投资,首先心要敬畏,赚钱不容易,亏钱快得很;不熟不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细心发掘好的标的;心态放平,用自己不着急用的钱,时间是你比专业投资者的优势;多思考故事的逻辑,不把感情投放在内,投资只是投资;热爱生活,心情总会随之起伏,但不要被左右了,总还有更多有意思的事情需要你。
讲了20个投资案例,总结蛮到位,也有自身的思考。巴菲特投资办法一直在进化,从格雷厄姆式的投便宜的公司,再到后来的合理的价格买好公司。最核心的还是能力圈,懂这个行业,知道未来趋势,有真实有效信息。那公司未来的利润就大概率能判断。
不错的案例复盘,偏重于定量分析,可以和《巴菲特之道》配合着看。
难得的高质量复盘巴菲特的投资逻辑。三个方面的高质量:1、信息质量,尽量高还原当时可获取到的完整准确的经营数据,行业环境等信息;2、业务质量,对案例进行体系化的评估业务经济能力、经营质量、利润质量、估值等;3、较体系的总结,不同案例结合当时处境对估值的各项权重的取舍。总的来说,回归到经济本身,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对认知能力的挑战都不一样。但,不变的是变化本身与原则。
作者在引入巴菲特的思路之前有自己对于案例主营业务的分析和思考,甚至后期有几个案例和巴菲特的想法不太一致。读完这本书,两点体会:投资取决于价值(优质企业,即好的持续盈利能力和管理能力)和价格(是不是一个购买的好时机,市盈率和估值);还有就是不要进入一个自己看不懂的行业。接下来要去学习财务报表分析了。
看了1个月才陆续看完,可能是翻译原因,还有后面报表看起来好累,学习的案例是很多,当然现在看还有失败的案例,比如IBM,还有通用再保险也是靠巴菲特的人脉资金救活的,学的越多,越是觉得长期投资真的难,散户最好的投资买指数基金?或者极度低估分散。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