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商业的本质和互联网的封面

商业的本质和互联网

许小年

出版时间

2019-12-31

ISBN

9787111643401

评分

★★★★★
书籍介绍

熊彼特被称为创新理论之父,他视敢于承担风险和富于想象力的企业家为创新的核心要素;而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则认为创新可遵循一些“基本且众所周知的法则”,未必依赖企业家的个人特质。

本书沿着德鲁克的思路,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试图验证德鲁克所说的基本法则,为研究创新的方法论提供案例支持。这些法则绝非商战获胜的秘诀,也不大可能用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设计。帮助读者思考商业模式与操作策略,规避显而易见的误区,降低创新的试错成本和资源的浪费,是我们有限而谦卑的目标。

本书是对过去几十年间互联网在消费端应用的回顾和反思,作者通过实地的企业调研和大量的资料查阅,深入剖析商业的本质,总结经验和教训,意在为实业界和学术界迎接业已到来的和更为壮阔的工业互联网大潮做些许的准备。

目录
目录
序言
致谢
第一章前世网络
运输网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内容浅显,有价值的观点是前面四个效应和后面阿米巴组织,更多像是文摘。深度不及一些微信文章,但作为科普还是值得一读。
前面介绍了几种效应(推荐nfx相关的文章),后面用这些效应分析电商等互联网模式,最后分析了互联网公司高估值的逻辑
传统经济学家看互联网,角度新颖,不乏精彩见解。看完对四个效应印象深刻,站在行业大萧条的节点看过去几年,泡沫改变了很多但也什么都没改变。
杂烩,缺清晰的理论框架。既没讲清商业,也没讲清组织,更没讲清互联网。波特曾把企业的竞争归结于规模化和差异化的竞争,而互联网的演进正在抹平差异化的生存土壤,那么规模化平台的优势又在哪里呢?书里综述了四种平台效应,但都没说到点上。对互联网的理解还停留在BAT的web时代,拿来对标现在以宇宙条为代表的推荐算法平台已显落伍。互联网的商业本质其实很简单:基于流量获利。要么卖流量(广告),要么卖服务(增值、会员、游戏、娱乐),要么卖商品(电商、线下服务)。把这几种模式强行分到四种效应里不是不可以,但问题是,通过区分平台效应来源,依然无助于理解用户需求、辩明竞争优势。就算用来估算平台的天花板也显得牵强。
陈威如老师八年前就阐述了平台战略,八年之后,许小年老师还在科普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双边市场,许老师你晚生了十年啊。互联网已经如日中天,眼看要走向反动了,许老师还站出来说互联网没啥,真.蜀犬吠日。网红学者,还是首推高善文老师,许老师,不行。
#微信读书 #虽然也有一些考虑不全面的地方(毕竟非互联网从业者),但思路有启发。有历史感的内容还是能扩大思维结界的。前四章是核心。
有一套独特的模型,从经济学角度解读互联网,让我原先对互联网行业评价从“互联网本质上就是服务业”转变到了互联网是一种工具,是网络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具体是各种行业在于实体经济本身
这本书对很对“概念”的理清是极为出色的,如:进一步细化「网络效应」,进一步梳理清楚金融服务商体现「佣金价值」和「净息价值」的不同方式,非常适合配上 Bruce C. Greenwald 的 Competition Demystified 一起阅读。 虽然这本书在概念的澄清上极其优秀,但由此而给出的很多“结论”却不是那么扎实、不够准确,可以“存疑”读之。
前面对理论的科普还行,后面对商业的理解就太肤浅了
通俗易懂,适合初学者对于互联网的模式有基础的了解。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作者在“规模效应、梅特卡夫效应、协同效应、双边效应”的介绍时,非常通俗易懂,给我了我很大的启发。同时详细的分析了电商的价值和结构。书中对于中国互联网上烧钱的模式非常不认可,与其说时商业模式,不如说是资本的操控。为了扩大规模效应,形成行业壁垒,大鱼吃小鱼在各个行业中都在进行着。这么来看,小公司想要获得发展,更是难上加难。寻找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体验,避免同质化竞争,是小公司和个人想要生存下去必须要面临的重要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