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世界建筑史·印度次大陆古代卷的封面

世界建筑史·印度次大陆古代卷

王瑞珠

出版时间

2021-08-31

ISBN

9787112255641

评分

★★★★★
书籍介绍

《世界建筑史·印度次大陆古代卷》是《世界建筑史》系列丛书中的一卷。本卷所指印度次大陆地区系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以南、印度河和伊朗高原以东的半岛形陆地,包括位于大陆地壳上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以及位于大陆架上的岛国斯里兰卡。其面积约为亚洲大陆的十分之一,但人口却占到亚洲的四成。

这片地域的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作为文化的载体,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次大陆地区的建筑同样深刻反映了其历史、经济、文化和宗教背景。随着考古和研究工作的进展、传媒手段的进步和旅游的普及,人们对这片地区建筑的知识也在不断扩展。奇异的风格和异国情趣,尽管在近代有所异化,仍给其他地区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使和相邻的中国及东北亚地区相比,差异仍很明显;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西方人对此感受得想必更为深刻。

作为次大陆主体的印度建筑在它繁荣的漫长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它们却很少为人所知。印度的建筑,乃至它所有的艺术活动,和近代世界的美学观念和情趣大相径庭,往往被视为“异类”。其复杂的历史和宗教背景,更令当代许多评论家和艺术爱好者望而却步,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种复杂的象征手法和神秘主义的内涵,促使许多研究者去探求印度建筑存在的缘由。在印度,建筑大都具有合乎逻辑的几何形体,并成为所有雕刻或其他艺术形式的载体;没有这个实体的支撑,其他艺术形式将很难存在。

阿拉伯人在8世纪初征服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开了穆斯林入侵印度的序幕。穆斯林的入侵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印度次大陆的政治格局。在这以后,除了莫卧儿帝国外,这片广阔的地域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再也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实体。本土的宗教尽管流派多多,但由于未能成功地改革,逐渐丧失了原有的活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到16世纪末,印度古代的本土建筑已开始走到尽头。尽管时不时还有一些亮点闪现,但并没有引起多少反响。它们只是孤立的存在,偶尔被一些有强烈求知愿望的专家和学者发现,或是被那些试图表达不同观点的人士重新发掘;然而这一切都不足以促成一次真正的复兴。

本卷将穆斯林占领之前的印度按历史阶段大致划分为印度早期[包括印度河文明(即哈拉帕文化)及以后的吠陀文化,孔雀王朝及其后的贵霜帝国]、笈多时期、后笈多时期和印度后期(因这一时期几乎所有印度北方政权均为拉其普特人创建,因此又名拉其普特时期)进行评述;印度南方的情况比较特殊,因此单列一章。这也是J.C.哈尔在他的《印度次大陆的艺术和建筑》(The Art and Architecture of the Indian Subcontinent)一书所采用的分类法(伊斯兰教时期的印度建筑因已在本套丛书的《伊斯兰卷》中论及,故本卷不再赘述)。尼泊尔和斯里兰卡的历史建筑则另列专门章节研讨。

全卷分上、中、下三册,共1728页;书中包含实例1000多个,含城市总平面图及地段平面图,建筑平、立、剖面图及各类彩色图版共计3500余幅。卷首附有文中述及的各主要城市及遗址位置图,卷后附完备的人名(含神祇名)、地名和建筑名中外文对照表,以便检索查阅。

王瑞珠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学术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1957~1963年);

法国巴黎建筑学院(UPA6)访问学者(1981~1984年)。

主要著作:

《国外历史环境的保护和规划》(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世界建筑史》系列丛书(已出版15卷39分册,其中《古埃及卷》等三卷获2005年“中联重科杯”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用户评论
翻过,以次大陆佛教、印度教建筑为主,伊斯兰教建筑在伊斯兰卷。
资料详实,图片极其充足。只是排版上文图对应不上,给阅读造成了不少困难。
是一套很超值的书,去了两次印度,这套书让我又重新回顾了一番,资料非常详实,图片精美清晰,唯一的瑕疵可能就是图片和文字排序有待改进,翻页翻得有点累。
图文并茂,物超所值,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