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忘忧十二夜的封面

忘忧十二夜

李仑

出版时间

2022-02-28

ISBN

9787115578556

评分

★★★★★

标签

心理学

书籍介绍

张孤单有一个早年帮她逃避了家庭冲突的艺术世界,但也让她变成了一个难以扮演妻子与母亲角色的小女孩;

权灵感是个有些社会理想主义的公号编辑,却对女性有一些拯救情结,有时分不清关心与爱情的界限;

高热忱是一名非常敬业的社区工作者,但她慢慢发现,自己在通过放大别人 的使命来回避自己的人生任务;

董英才是高效干练的职场女性,对情感表达保持高度的节制,空姐般的微笑背后有一种悠长的悲伤……

带着不同的人生困惑,有着不同收入水平、教育程度、社会地位、人生追求,又性格迥异的八个人,组成了一个名叫“八仙”的团体小组。

在带领者引导的团体聚会的十二个夜晚中,组员们逐渐从自己的烦恼中跳脱出来,开始了人与人之间真正自由的表达。通过这些自由声音的彼此交织,大家的关系逐渐建立、发展;

对其他人生命困惑有所了解,自己的人生好像也变得更加清晰了;而在命运安排的偶然的相遇中,在彼此产生的共振中,成员们如何演绎出全新的人生?

💫 编辑推荐

关于创伤——遗忘、原谅、接纳、怨恨,哪个才是最好的选项?

关于梦境——梦境如何体现了潜意识,投射了我们的心结?

关于人际——互动中有哪些面向与动力去影响一段关系?

关于亲密——是什么阻碍了长久、稳定、幸福的亲密关系?

关于角色——如何在各种关系中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关于自由——追求自由或逃避自由,都要付出代价?

关于孤独——孤独的解药,是回归内在还是发展关系?

关于意义——非要做出什么贡献或成绩,人生才有意义?

无论是谁,无论活在怎样的人生里,我们都要面对这些相似的人生课题。

于是,名叫“八仙”的小组,

一起走过了十二周,十二个夜晚的彼此陪伴。

当你处在安全的旁观位置,

体验“八仙”的冒险与挣扎、勇气与领悟,

自己内在的智慧就会浮现出来。

希望走出十二夜的你可以:

提高自我觉察的敏感度,

理解自己与他人所处的各种环境、组织,

审视自己所扮演的不同的角色,

在人生每个阶段,拥有调整关系与自身位置的能力。

故事从不仅仅是故事,问题也从不仅仅是问题。

穿行其中,既是探索,亦是疗愈。

👑 名人推荐

李仑理解和改变团体动力的功夫,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他心地善良、天资聪颖,是他在团体中得以灵动地融入与超越,让团体兼具表达、滋养和成长的多重功能。

我请他策划了这个团体治疗的小说,也邀请你来观赏一下“人在人群中的故事”,感受一下里面的千般滋味、万种风情。

鉴赏团体,就是鉴赏自己也身处其中的《清明上河图》。这一次,开封市景的图画,幻化成了耳边略带鲁国风采的声音。

——曾奇峰(心理学家)

实践出真知,李仑对团体工作的直接已经出神入化了。他有着非凡的创造力与对他人的同理心。

这部团体治疗心理小说,能帮我们调试自己与所处团体的关系。小说的形式,避免了理论的枯燥隔离感,对团体过程的解读,这不仅对于大众有很好的疗愈探索的效果,也对有兴趣往团体发展的同行有所帮助。

——付丽娟(UM心理创办者)

认识李仑许久了。从来没有看到一个人对团体治疗如此投入,对团体动力如何应用到我们的生活里更是如此的用心。

当他在团体的时候,你可以感觉到他是整个生命都投进去的。就像弗洛伊德与荣格都说过,敢深入自己无意识深处的人,是需要有进入地狱一般的勇气。李仑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团体必然也是无比的冲击和随之而来的许多收获。

——王浩威(心理学家)

李仑一直泡在团体中,泡出哲思与美感,泡出许多滋味来。他找到了一个好的载体——心理小说,终于可以放开手脚,醉墨淋漓,肆意挥洒,引我们去看他一路领略到的风景。李仑幸甚,读者幸甚。

——吴和鸣(心理学家)

目录
入组访谈 /001
第一轮 /025
混沌开不开,焦虑说了算
第二轮 /043
攻击或失望,究竟怎么选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与阿梦共读一本书No.97】特别有意思的阅读体验,一边是对个人私欲的窥探,一边是对自我潜在的映射;而在适应了参与者的姓名及半书面语半口语的表达方式之后,这场冒险又愈发让人欲罢不得。有几轮对话(部分)我特别喜欢(和享受),有几轮对话(全部)我又特别觉得无聊(和排斥),但是这不也正是团体小组本身经历的忐忑与起伏么,在边界的推拉间、在课题的进出中、在情感的收放里,疗愈的歌声(literally)才会真正唱起。有几个文间的分析我也觉得特别棒,黄金分割点的寻求可以是一件既刻意又日常的事情,而那种碰撞之后的弹性成长是每一份关系、角色中我们都应该努力得到的。
2020年学习的存在主义团体课程《八仙—中国首部团体心理小说》编辑成书了。团体是关系的矩阵、凝缩的时光、情绪的共振、人性的共舞。李仑老师用8个人的团体故事,破解人生的8种角色与境遇难题。
一口气读完准备看第二遍了。像看了一季十二集的综艺,几位人物分享焦虑,展现脆弱,彼此斗嘴,安慰,共情,反省。用语言表达心情,流露真实的自己,也感受他人的世界。讨论者用鼓励和爱心构建了成长的力量。每一集最后的分析和发问,让读者尝试从心理分析师的层面思考这一集的过程,更加深了本书的厚度。其实可以在书后增加一些参考书目,包括组织者考虑的理论依据,让感兴趣的读者进一步理解心理学的方方面面。 虽然我不会参加这种活动(感觉跟国外戒酒互助会很像),但是并不影响我对这种活动的好奇。毕竟读完开头人物设定我就疯狂好奇他们的问题怎么解决了……尤其是那个初中孩子突然叛逆的妈妈,和不知道要不要结婚的语文老师(要我说有这种问题就不用结婚了)。
最喜欢的就是团体内不断流动的关系的张力,仿佛身处冰山下翻涌的黑色海水之中...历史和他人都是我们的镜鉴。
围观别人12次团体咨询,仿佛自己也参与了进去。复杂多样的情感跟随者他们的一起激活、迸发、恸哭、沉默……我们越来越需要这样的团体,来管理和梳理内心多年未解的情绪。
本想借着书籍酝酿睡意,翻开后一口气熬夜到早晨7点11看完。太好看了,故事般的发展引人入胜,好像在追一部已完结的剧,不用等周更太爽了。八个人都很棒,从他们的经历里看到很多自己还有他人,许不知说这是镜映(学到了)。我自己更像韩教育,从张孤单身上也感到很多熟悉。途中也害怕哭泣,看完平静很多,很开心八个人的变化,也开心看完书后自己的变化。第一次写这么长的书评,有这么多的分享欲。
连续三个睡前读完的,诚然,作为小说的文体来说,人物的设计显得角色力量弱于导演需求,每一次的咨询都会将关系往前实质性推进一步,并且每个成员都得到了均衡的力量,这在现实咨询中很少见的。但是,这仍然是让我收益颇丰的一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再一次体会到“无条件倾听”的力量;第二个点是咨询师在"着陆"上的关键作用,相当于在来访者模糊且纠缠的意识中放入一颗小火苗或一点星光,是需要慎之又慎的选择呀~从来访者的角度来讲,也可以获得很多视角去看待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值得一读。
挺好的,看哭了,想做小组了
这两天酝酿一下,动笔写分享
十分鲜活的团体心理咨询案例。八位性格迥异的组员从无到有搭建起互动关系,团体场域在对话中瞬息万变地涌动,又在带领者四两拨千斤的把控中始终保持着向前推进的势能。想到团体中的每一轮对话,都在千家万户中进行过千千万万次,忽然就感受到一种人际互动的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