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人生转轨处的封面

人生转轨处

曾赞军

出版时间

2017-02-28

ISBN

9787122282842

评分

★★★★★
书籍介绍

多年前,当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的感觉,毫不夸张地说,如同在我的内心世界投放了一枚原子弹。当时它还是点击量过60万的热帖,故事里的曾老师被誉为“命运规划师”,他改变了小松的命运,十五岁的问题少年在曾老师的教导下,历时三年许,成长为卓尔不凡、胸怀大志、有行动力的青年。这个故事,给了我莫大的激励。后来,我有缘签到这本书,热泪盈眶。

我也曾不满意自己平庸的人生,但我该往何处用力?!迷茫、寻找、放弃、痛苦、再寻找、努力或是放弃,这样的循环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曾上演过。少年时一次一次的立志,都没有能够真正实现。如何克服人性的缺陷?如何改变已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惯性?已然落后的状态下奋起直追还有可能吗?……太多太多的疑问,太多太多的惶恐,直到我遇到这个故事,才有了答案。曾老师在这里把他数十年宝贵的智慧毫无保留地讲述出来。读到的时候,喜极而泣、遇见恨晚!

在这本书的指引下,我看到个人成长的蓝图,发现要建筑人生大厦所需的能力砖块和堆砌技巧,体会到自由意志的宝贵。一步一步走来,这些尝试让我觉得生活充满希望和激情。不仅仅如此,对孩子的教育也有了方向,不再盯着衣食住行,而是着眼于更宏观的层面—培养他的能力,保护他的好奇心,滋养他的理想,引导他对自我的思考和对社会正义的关怀。

愿你如我一般珍爱此书,并从中觅得宝藏。

.

【内容简介】

.

本书记录了一个神奇的教育过程。小松遇上曾老师的那年,15 岁,在私立学

校读书,最大的爱好是:睡觉。到曾老师身边第9 天夜里,他痛哭流涕地忏悔过

去虚度时光……

.

在曾老师的引导下,第一年,他阅读了《瓦尔登湖》《存在与自由》《沉思

录》……数学能力从小学三年级追到初三水平;

两年后,他参加美国的冬令营,

发现自己在同龄人中,阅读、独立思维、见闻、分析能力等名列前茅;

三年中,他学习了基础课程、钢琴、羽毛球、诗歌、哲学、教育,还承包了老师家的全部

水电工作……

三年后,他去英国留学,立志心理学。小松的人生转轨如此显明!

.

怎样的教育才有如此大的魔力,可以改变一生?!

.

如果你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如果你想教育好孩子,如果你想成为成功的老师,如果你想了解教育的真谛,本书是不二之选。

.

【媒体推荐】

.

这是一本关于人生教育大事的及时雨书籍。仅看了几页而已,它便引起我强烈的好奇心,认真细致地拜读过程中,又几度热泪盈眶……到最后,我在这本书上留下了许多记号,在手机备忘录上记录了不少书中提到的一些书名、电影名等。内心汹涌翻腾过后,平静下来的最大的感受就是:作为家长,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太多太多。

——仁泽论坛家长

.

市场上那些实用的工具书,算是治标,这本书应该是真正地堪称为治本,让孩子慢慢地爱上学习,爱上阅读,爱上音乐,爱上一切美好的事物,这比让孩子多考几分更有价值,比给孩子一堆金子还要宝贵!

——家长:ruhai342

.

故事能滋养孩子心灵,这本书也滋养了我们成人的心灵。我想不管是父母、教育工作者、从事跟儿童成长有关职业的人,都适合看一下这一本书。因为在读的过程中,时不时有获得甘泉的清爽舒心之感,许多问题豁然开朗,而且我终于找回了以前读精彩的文学作品,获得深厚情感体验时的惊喜和感动的感觉。

——家长:安静做自己

目录
第一章 小松到来
小松刚刚到来,我什么都不必做,让他慢慢适应新的环境。越是感觉轻松,他的表现也会越自然,这对于我接下来的观察会有很大帮助。
003 老妈忧心的少年
005温文尔雅的客人
006波澜不惊的序幕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相见恨晚。
每个孩子都值得被好好爱,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更好的他自己。
“人生往往有些不经意的瞬间,过去很久之后你才记起当时已是重要的分岔口。”朋友推荐给我的书,受益匪浅。
这本书不单单是给父母看的,也是给青少年看的,而且这书是必需经常看反复看,这样才能学习到其中的精髓。
前面挺好,后面体罚的情节让我很难受
遇到这本书是偶然间看到一位宝妈在朋友圈推荐,好奇心使然点开微信读书,然后就一口气读完了。后劲很大,很多地方做了标记,需要回顾细品。轻描淡写的要同样做到往往得需要很多精力和时间。我思故我在,真想拜曾老师为师。
三观很正。看命运规划师如何化腐朽为神奇。值得反复看这一类。近期对教育的核心很关注,看一些偏理念的书主要都在强调要保护或培养孩子的自驱力,孩子本身会自己学习。那父母或教育可以做些什么呢?当下感想,其实养育孩子的过程更像养花,这株植物的种子其实决定了绝大部分,作为园丁要对这里面的自然力量足够敬畏,减少控制,增加了解,提供资源,最终长成什么样?能否开花结果?那是这株植物的事,自己和这株植物都要在最后这点上想明白。这就是所谓自由意志吧!
这几天在重看《人生转轨处》,我感觉我真真的,懂得了,理解了,曾老师在讲的是什么了。 其实这本书两年前看过的,当时觉得好,但和自己实际关联不上。 就好像现在看的书,已经完全不是同一本书了 但其实是同一本书,为什么感受差这么多? 想明白,其实是这两年对曾老师教育理论的吸收,以及自己反思进步成长,我和之前的我,不同了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