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日瓦戈医生的封面

日瓦戈医生

[苏]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

出版时间

2014-08-01

ISBN

9787201088273

评分

★★★★★
书籍介绍
《日瓦戈医生》是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俄罗斯诗人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唯一长篇小说。记录俄罗斯二十世纪上半叶历史变迁中一位平凡的莫斯科医生不凡经历。 尤里·日瓦戈十岁父母双亡,在莫斯科知识分子们的庇护下长大,成为一名医生,并娶青梅竹马的冬妮亚为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瓦戈应征成为军医,见证战争的扭曲与残酷之外,还邂逅气质非凡的护士拉里莎。二月革命终止了战争,回到莫斯科的日瓦戈面临革命带来的种种变革和艰辛的生活。十月革命后生存处境越发困难,日瓦戈凭借医术勉强维持全家生计,坚持医德的他还是病倒在疲劳和饥饿之中。病愈后,日瓦戈带领全家回西伯利亚决心开始新生活,在那里又一次偶遇拉里莎。他再度陷入挣扎,而革命和战争仍在蔓延,社会迅速的变化早已深入俄罗斯的每一寸土地,将他的身体与思想牢牢包围其中——面对重重困局,他会勇敢遵从内心还是随波逐流? 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以表彰这位作家“在现代抒情诗和伟大的俄罗斯叙事文学领域中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此前一年,他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轰动全世界。这部作品所展现出的热情、诗意和思索,在进入二十世纪之后极其罕见;他所描绘的极端环境下人性与个人尊严的挣扎,其真切的动荡和不安感更是前所未有。然而这部作品中最令人震动的,是主角日瓦戈医生在种种抉择中,呈现出不惧世俗、强权的真诚、善良、纯真。他不是英雄,也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却令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深深感动和记忆。《日瓦戈医生》真实地还原了苏联社会的面貌,和人民的真实思想——这使得苏联当局格外恐惧,而帕斯捷尔纳克的获奖更触动他们的敏感神经。政府不遗余力地打击报复,终令作者不堪忍受,“自愿”放弃领奖。帕斯捷尔纳克也成为诺贝尔文学奖成立之后首位放弃领奖的作家。虽为强权压迫,但他并不畏惧,一如他笔下的日瓦戈医生,至死忠守自己的真诚和良知,他说:“我们欠同时代人一笔巨账。多少年来我只写抒情诗或从事翻译,在这之后我认为有责任用小说讲述我们的时代。”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1890年-1960年),俄罗斯诗人。所著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为他赢得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受到国内的反对,他谢绝了这项荣誉。该书描写俄国人在革命时期的徘徊、苦闷和爱情,以及革命带来的后果,小说成为国际畅销书,但在苏联只能以译本秘密流传。 1890年2月10日(旧历1月29日),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出生于莫斯科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家庭里。他的父亲列昂尼德是个画家,母亲罗莎·考夫曼是一位钢琴家。通过父母鲍里斯很早就认识了各国一些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和音乐家。 帕斯捷尔纳克11岁以前一直在家庭里接受教育,以后就读莫斯科德国文法学校和第十五大学预科,这两所学校都强调古典文学的教育。高中期间他跟作曲家亚历山大·斯克莱宾学习音乐,由于对技艺缺少兴趣,后来他放弃了音乐。1909年帕斯捷尔纳克进莫斯科大学攻读法律,但兴趣马上又转向了哲学。在莫斯科参加毕业考试前,他去德国马堡大学学习了几个月。在这些年当中他已开始在写诗。 由于帕斯捷尔纳克的一条腿受过伤,使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内战期间免于服兵役。他为了自立干过许多工作,出版了最初写的一些诗和翻译作品。1922年在他与叶甫盖妮娅·洛里埃结婚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位引人注目的年轻诗人。革命以后,他的父母和姐妹都移居德国,但帕斯捷尔纳克仍留在莫斯科。1931年他同叶甫盖妮娅离婚,又和齐娜伊达·涅伊哈乌斯结合。 30年代末,当斯大林加强意识形态方面的清洗时,帕斯捷尔纳克停止了出版诗集。他居住在莫斯科郊外彼烈杰尔金诺,从事翻译工作。他的儿子列昂依德生于1937年。1949年帕斯捷尔纳克认识并爱上了在《新世界》文学期刊工作的伊文斯卡娅。虽然他没有跟齐娜伊达离婚,伊文斯卡娅也在监狱里呆了5年,但是这段浪漫史在他一生最后的14年中一直保持着。在帕斯捷尔纳克写作和出版《日瓦戈医生》期间以及随之而来的争辩中,伊文斯卡娅一直是他的情人、伴侣和知己。 公开的指责和暗中的骚扰,使帕斯捷尔纳克的健康受到严重损害。1960年5月30日,帕斯捷尔纳克逝世。几千人参加了他的葬礼,墓场成了他文学成就的纪念碑。
目录
导读
第一章 下午五点,特快列车
第二章 另一个世界的女孩
第三章 去斯文季茨基家的圣诞舞会
第四章 这一刻终于来临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战乱年代的私情,像抹在干裂嘴唇上的羊脂膏,带着膻味抚慰着硬结的皮,狂风还在切割一切,我只能不断索取,在它耗尽后,我就成了流血的西伯利亚荒原
苏联的那个年代,和我们经历过的一样,知识分子都过得很艰难。从文字里头看得出痛苦,看得出感慨,把很多深重的苦难隐藏其中,很多时候文章没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却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印记,或许作者把人事的苦难已经看淡,轻轻的讲诉他的故事,用无奈代替了无情,用命运代替了冷血残暴。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无关主义,他不站在任意一方,正如加缪所说:这是一本充满爱的书,他并不对任意一方不利。
读了一个礼拜,讲的是大时代背景下一位既是医生又是文学家的一生。兵荒马乱的环境、始终未改的初心、飞蛾扑火般的爱情……交织成了日瓦戈壮烈的一生。即使结局有些凄惨,亦不损他的思想对其他人的影响。还是那句话,乱世才能出英雄。
活到今日,我庆幸自己还能无愧地面对这本书
终于
主人公日瓦戈医生人生的经历是作者人生故事的缩影,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不管是哪一种立场的战争,都是带给人们无尽的苦难,缺点就是人名太复杂,而且部分情节写的有点散,读起来有点无聊。
活着一生不过是儿戏
作者对环境的描写很妙,身临其境。但对感情的描述就.......或许那个时代的人需要依偎在一起生活下去......但我仍然理解不了日瓦戈医生对妻子、拉拉的情感。那种感觉就像语言总是在不断强调重要,表达感情之深厚,但你感觉不到。不知道是不是作者有意为之,总之如果日瓦戈医生不是虚伪之人,那这两段感情都让我觉得很虚假、很生硬。我甚至想象,干脆就淡化感情线,不去强调“情情爱爱”是否会好一些。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