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的封面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

夏志清

出版时间

2020-05-31

ISBN

9787201157535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喧嚣纷扰的现代世界,张爱玲的文字犹如一缕清风,带着独特的韵味和深刻的思想,穿透时间的长河。她的作品和人生故事一直吸引着无数读者的关注。《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这本书,通过信件的形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张爱玲的窗户,让我们更真实地感受到这位文学巨匠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夏志清,1921-2013,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著作包括《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古典小说》《文学的前途》等。他最早向英语世界介绍中国文学,发掘张爱玲、钱钟书、沈从文等作家。张爱玲,1920-1995,中国现代女作家,代表作有《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等,后赴美定居,专注于古典小说研究,著有《红楼梦魇》等作品。
推荐理由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收录了张爱玲与夏志清之间的通信,这些信件不仅是对张爱玲个人生活、创作历程的真实记录,也是两人深厚友谊的见证。通过这些信件,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张爱玲的内心世界、文学观点和生活态度,感受到她对文学、翻译和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适合哪些人读
对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和人生经历感兴趣的读者
对文学创作、翻译和文学批评有研究兴趣的读者
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对书信文学和私人情感表达感兴趣的读者。
书籍脑图
用户评论
信里的文字读来颇让人心酸,那个“出名要趁早”的张爱玲,晚年生活之困顿可见一斑。离开了生养她的这片土地之后,晚年的张爱玲一直在为生活之艰辛与文思之枯竭两相夹击,即便是应美中情局资助的基金会写了一些“命题作文”,也没达成中情局的目的,收入微薄,加之又染上了du瘾,客死他乡。令人唏嘘。
我们了解的张爱玲也许是高冷的,因为我们从她的很多作品中可以看到女性受尽了折磨,这和张爱玲的成长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她的很多的作品都是关于女性的主题。这也使得她成为了这种题材的代表人物。读了她的作品之后,我们会想到那个时代的的女性有着时代独有的特征,张爱玲应该也是这样的,而读了这本《张爱玲给我的书信之后》,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真的不一样的张爱玲,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张爱玲。
不能只看到晚景凄凉和创作受阻,而要着眼于她那一封封信中的流淌着的一点光热,关于写字、关于生活。只是,从1963年到1097年的百来封信中,这些热情与雀跃确实在慢慢消失,到最后变成了“收到信只看账单与时局紧迫的业务信”。张爱玲最后几年,不与人来往,也不与人通信了,被形容是在超市里摔倒都不会被人扶起的美国老太太。“一九九五年九月八日发现她的遗体时,已经因心脏衰竭,停止呼吸三四日了,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地上,看似凄凉,但她晚年多病,未尝不是一种解脱。”夏志清说得也是有理。想起罗斯在《凡人》里写下的那句:“老年不是一场战争,老年是一场大屠杀。”真是太对。
作品之外的张爱玲。同时感慨下在美国,即便是爆得大名的夏志清,如同他的弟子说的:看到夏先生,就知道自己在美国是混不上去的。胡适在图书馆的职务都被剥夺,唐德刚被排挤出哥伦比亚大学,黄仁宇作为学校唯一的中国史教授被退聘,加上之前因为著作问题跟费正清产生矛盾,很窘迫的环境里继续写。做研究的尚且如此,作家就更难出头。好在七十年代台湾经济起飞,文学市场也就活络了,生活也就有了保障。
作者行文是比较自负,对他人部分评价有违“文学评论史家”的客观立场。
草草看过
“我搬到这里很好,稍微安定下来一点就去看牙齿。因为一直住得太远,交通不便,延宕至今。统统坏得特别棘手,往往去一次回来躺两天。还不知道什么时候看得完。明知不能耽搁而耽搁了,也是因为实在劳累,天天上午忙搬家,下午远道上城,有时候回来已经过午夜了,最后一段公交车停驶,要叫汽车。剩下的时间只够吃睡,才有收信不拆看的荒唐行径。”
“志清我久已发现他‘事无不可对人言’,所以我信上永远一套板的问候等等,一句话也不敢多说。前些时他抱怨说通信不要这样公式化,我只好又放松了些尺寸。”
写信真的好有意义 想起我每到一个地方就爱给爸妈写明信片 落款都是 我吃的很好 勿念哈哈哈哈
夏志清很自恋,总是莫名其妙地提些无关的事情吹捧自己。感觉张爱玲和他也没什么想说的,只是有求于他,有时讲些客套话也被他当了真,有点无语。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