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流逝的岁月的封面

流逝的岁月

李新

出版时间

2008-11-01

ISBN

9787203062400

评分

★★★★★
书籍介绍

这是一位老革命家的回忆录,与其说是回忆录,不如说是对历史问题的反思批判书,书中的历史问题不是秦皇汉武,不是唐宗宋祖,也不是弯弓射大雕的一代天骄,更不是华盛顿罗斯福,而是我党从延安到文革时期那段最惊心动魄却又最鲜为人知的历史。

这段历史,只有这样有过切身经历又有反思精神的老革命写出来,才有真实性,才具震撼力。不信?请看!延安整风时,组织上对待那些不与党“一条心”的“两条心”们,作者写道:当时把追查称为劝说,由三四个人组成一个劝说小组,每个人劝说两三小时,三四个人轮流劝说。而被劝说(追查)多则一天二十四小时都不能休息,其身体的疲乏和思想紧张的程度非身历其境的人所能想像。所谓劝说,就是要你“坦白”。你“坦白”一点,他们再追问一步,一直要把你追向成“特务”,才能了事。为了要你坦白,他们有的可以跪在地上劝你,说你只要“坦白”,就可以和党“一条心”干革命了,否则你不可能在革命阵营中有一立足之地。再比如,抗战胜利,作者在河北永年做县委书记,某次审讯汉奸宋品忍时,愤怒的群众冲向审判台,竟活剐了汉奸,后到的人只能捡了两三根骨头,边走边说:“吃不了你的肉,拿你的骨头回家让狗啃,也算解恨了。” 还比如,1957年反右时,人民大学的葛佩琦经组织上反复动员,针对党说了几句很一般的话,谁知却先被《人大周报》,后被《人民日报》诬为“要推翻共产党,杀共产党人 ”, 最终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连哥嫂也不能幸免。

这样的故事在书中比比皆是,没有经历过的人哪能想象得出来,并写出来!当然,作为回忆录,作者还回忆了几位当初一起闹革命的朋友,作家王小波的父亲王方名多才多艺,书法篆刻皆通,因组织上的原因,可惜晚年得了“精神飘逸症”,作家李锐的父亲李成之(李直)比作者还早闹革命,因为几次政治运动上的错划,最后却迟迟落实不了政策。

李新,1918年9月15日,生于四川荣昌县(今属重庆)。

学生时代是四川学潮领袖,与李成之(作家李锐的父亲)、王方名(王小波的父亲)等为同学,关系密切,共同策划、领导四川的学生运动。之后参加共产党,曾任中共太行分局科长、晋冀鲁豫中央局青委书记等职,并做过两年县委书记,与彭德怀、邓小平、任弼时等中共高层多有交往。

建国后,不谋权力,主动请求进入教育界,协助吴玉章筹建中国人民大学。后来长期在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中央党史研究室担任领导和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编撰工作。

2004年2月5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主编或参与主编多种大型专著,主要有三编十卷本的《中华民国史》(已出二编三卷五册,中华书局1981~1987年版)、四卷本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和《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十二卷)。合作编辑有《孙中山年谱》(中华书...

(展开全部)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续前言
故乡·童年(1918-1930·四川荣昌)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作为一个比较正统的历史学家。。
人大反右等50年代历史亲历
难得,史家自传
真的好看。
李新李新啊,你奋斗一辈子的事业真有意义吗? 你参加的革命队伍到底和日本人打了哪些大战役? 当你也成为夏主任后你自信做的更好了吗? 从你年轻时候算起,这个社会是离民主自由越来越远还是越来越近了? 形形色色的腐败和特权被革命消灭了没有? 省略那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比如蒋该死,仅看那些笔下还算真实的事件和细节,考虑到那些作者不能写出来的言外之意,我相信读者都有自己的判断了。
觉得川东师范的青年部分最好。
曾听过陈铁健先生的讲座,谈到他对党史人物、事件瞿秋白、西路军的研究。在这本书里,能读到“四清”运动和学术研究之间的渊源。 通过李新先生的文字,还了解了王方名先生的经历。
读了建国后的部分,老一辈先生筚路蓝缕,真不容易。
书中一开头描述安富镇的街市、茶馆、帮派,以及后来分析人大三反中潜伏的派性,都体现出一种社会史的眼光。李新既是一位历史学者,又是一位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革命者,这种双重身份赋予的素养,令本书写作极富趣味。 李新对自己领导重庆学运一段经历大书特书,屡屡说到无怨无悔,而对自己入党和初到延安的一段经历,不是语焉不详,付诸阙如。联想他此后的革命经历,我想他大概无数次追问自己,革命到头来是否实现了初衷,更直白地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运动和欺骗,他是否后悔?也许李新是有这样的犹豫的,所以先前强调的无悔更像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尽管有后来的种种意想不到,究其初心,仍是那个为抗日救国甘洒一腔热血的青年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