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间地带”的革命的封面

“中间地带”的革命

杨奎松

出版时间

2010-05-01

ISBN

9787203067962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这是我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是到目前为止唯一比较系统地反映了我对革命年代中共成长发展经过及其主要原因的看法的一本书。

这本书最大的阅读价值,在于它比较完整和系统地讲述了中共夺取政权的决策过程和影响其决策的种种复杂的内外因素的作用。它说明,中共革命的成功和新中国的由来,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整个世界大环境,包括俄国革命、二战及战后国际关系的改变。特别是对于正在崛起中的毛泽东来说,还离不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入侵的影响。否则的话,接连遭遇了1927年和1934年惨重失败的中共,何以能由极度弱小而一步步壮大?原本足够强大并且统一了中国的国民党,何以会一步步削弱、瓦解,以至于无法适应战后的新形势、新条件,最终竞被中共所推翻?

目录
第一章 “以俄为师”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霸占胶州半岛,中国面临生存危机/巴黎和会,充满期待的中国人再次发现自己被出卖了/五四运动:“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李大钊:社会的变革,应“由人民自己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创造”/毛泽东:俄?革命,是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
二、西方不亮东方亮
列宁:要么是资本主义国家立刻爆发革命,要么是我们灭亡/共产国际二大:为殖民地革命开辟一条达到解放的新道路/输出革命,俄共代表的作用和中共早期组织产生的背景/依靠外援的结果:维经斯基回国,中共上海小组几陷瘫痪/陈独秀:中国革命“必与俄国打成一片,一切均借俄助”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涨姿势…左倾盲动主义左倾冒险主义左倾教条主义左倾关门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投降主义
最爱看这种正经的党史和近代史了,特刺激,像看黑帮大片一样。
几个月里断断续续读掉的大部头。相比较沈志华在《中苏关系史纲》里对史料的发掘,杨奎松显然更注重探究历史事件背后的决策思路。另外,不得不说,MAO真是CCP的大救星。。。
全书试图解决一个被上下探索了很久的问题——“中共的成功之道”,你甚至可以随机回答出无数种答案,但杨奎松老师的贡献在于提出“中间地带”的概念,未看书之前基本的常识会让人以为就是指抗战时期的敌后战场的广阔地带,为中共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空间。读罢,才发现中间地带更具有一种的战略的内涵,在恪守某种原则之下对灵活性的保留,它可以是阶级革命和民族革命间的“中间地带”,可以是国民党左中右不同派系间的“中间地带”,可以是知识分子中自由派和同情派的“中间地带”,可以是美国和苏联两强之间的“中间地带”,可以是抗日敌前和敌后的“中间地带”,可以是大中小资产阶级之间的“中间地带”,正是重视这种独立自主的中间路线,才让中共在夹缝中生存下来,并成为百年大党。党发展之道也在于此,在于不断在原则中保持灵活,在体制保持空间。
没有毛,中共撑不到1949。他把孩子从母亲身边拉走,使其成长为独立的个体。所以无论后来发生了什么,对毛的评价绝对不会翻盘。
读自己领域以外的书就是爽啊。
断断续续读了一周,做了一万多字的时间轴笔记,读了不少注释里的原始文献,终于读完了。“离开了国际背景讲成功,太不真实。”赤日中的不少疑惑迎刃而解,历史的演进确实过于复杂,任何“主义”的概括都显得虚妄。赤手搏龙蛇,杨公当仁称祭酒也。对外力的重视倾向,倒是也在所难免。
自1936年首次提出以普选、议会和人民普遍自由权利为基础的“民主共和国”的口号以来,中g始终高擎着民主的旗帜,实行“三三制”、基层普选、官兵平等,并成功地保持着干部的勤政廉洁,因而成为中国国内反对国民党独裁专制和特务统治最有力的旗手和象征,也因此赢得了广大中间派的支持与拥护,甚至让包括司徒雷登这样虔诚的基督徒和美国外交官也对中共极具好感,且颇多幻想。现在用不着遮遮掩掩了,可以突出强调“人民民主专政”了。 毛的这篇文章,无疑使许多人跌破了眼镜,以至惊讶不已。在这里,受刺激最深的,大概就是率领西方国家外交官集体拒绝跟随国民党政府南迁,坚持留在南京“迎接”中g的美国大使司徒雷登了。
没有毛中共不会走到1949,在统一战线时,毛提出“新民主主义”为中共发展壮大找到合法依据,战后又提出“中间地带”观点;同时对苏联意见始终“有利则顺势发挥,不利则巧为应付”;基于革命功利主义,建国后又“一边倒”,中间地带似乎不复存在了,但中共领导人始终保持着独立自主的心态和特性,不仅相信自己革命具有特殊性,而且潜意识中仍旧把自己摆在具有特殊作用和地位的“中间地带”。
史料绵密,就是写的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