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大河上下的封面

大河上下

赵世瑜

出版时间

2010-12-01

ISBN

9787203071099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项研究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度重大研究项目帮助;受到香港AOE项目的经费支持;受到新鸿基地产郭氏基金、耶稣鲁大学东亚研究理事公、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的经费资助;受到台湾中研院中国地方社会文化比较计划经费资助。《大河上下:10世纪以来的北方城乡与民众生活》研究所涉及的地域,以山西为最多。

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乡土研究中国中心主任、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南开大学社会史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等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明清社会史、史学理论、民俗史等,曾先后出版《吏与中国传统社会》、《狂欢与日常:明 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文化》等专著十余部,《欧洲史学新方向》、《剑桥插图中国史》等译著六部及论文、学术评论百余篇,另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总主编、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总主编。

目录
导论
移民、身份与生活
从《钦明大狱录》看明中叶的户籍、身份与城市生活
明清时期裕州的市镇兴替与移民社会
民国初年一个京城旗人家庭的礼仪生活——一本佚名日记的读后感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民俗角度着手的社会学分析论文集,不算特别枯燥,但兴味也不大。摘录的文钞比较有价值。尤其晋东南地区的二仙信仰,出了那个区域就不为人知的神袛在那儿却是绝对统摄的存在,我旅行至壶关县的时候看到荒僻山野竟保留承传有序规模不小的元代古庙就颇为诧异,这次看了文章也更多认识。
这本论文集给我印象最深的依然是导论,赵世瑜在这里对碎片化的批评以及历史人类学存在的问题有很好的回应与反思。此外其中收录的几篇论文都对华北地区的区域特点有所张扬,而非接受华南产生的宗族、庙宇作为社会中心的既有成说,也对目前有的社会史研究理论进行反思。部分文章细、碎、专、深。
晋东南是历史宝库,作为潞人,义不容辞啊
这是为了“告别华南研究”而做的努力
想打7分,论文集,算是比较明显的社会史、民俗学研究,导论里关于研究方法的讨论颇有启发,好几篇文章地方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可以学习借鉴。
对于范式的学习应该是很有帮助的,不过我倒觉得这其中的一些文章恐怕已经不能称作历史学的文章了。
感觉还是像明清社会史向上看的。
大三下
是区域社会史的尝试,但显然不成熟。有的论述并不能够从材料出发,制度本身和实际操作层面存在的张力没能讲透。也有可能是基于命题的材料“作文”,不是“区域”内主要的脉络。
感觉这种社会史研究有助于人了解更细更琐碎的历史细节,但对宏观大势,总体面貌无甚么大用。看了第一篇论文,说实话,觉得无啥意义。难道局部的疏漏冒籍能说明一个制度是幻象?今天的户口身份证要严密多了,仍不能杜绝此类问题,难道说今天的户籍制度就是个幻象?这种拿个例当普遍性,攻其一点不计其余,有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