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大汗之怒的封面

大汗之怒

周思成

出版时间

2019-02-28

ISBN

9787203107224

评分

★★★★★

标签

日本

书籍介绍

数次遣使,两度出兵。忽必烈执着于征服日本,除了军事野心的驱使,更有着复杂隐秘的政治动机。

著名历史学者刘迎胜、张帆、李新峰、党宝海鼎力推荐。

融合多方视角,揭秘“元日战争”中鲜为人知的野心、阴谋与闹剧,以及历史的偶然。

作品精彩看点:

一、视角广阔,将小说般的生动情节与学术研究的细致分析融为一体

◎本书作者是当今蒙元史研究领域的后起之秀,更是不可多见的语言天才,通晓英语、法语、德语,还能阅读日文、俄文、拉丁文、波斯文等十余种文字。正是以杰出的语言能力为基础,本书综合多种语言的相关资料,融合了元朝、日本、高丽等多方视角,提出了新见解。

二、完整呈现“元日战争”全貌

◎一代雄主忽必烈与幕府政治强人北条时宗隔海博弈

◎威震欧亚蒙古铁骑与勇悍狂热日本武士的正面交锋

◎蒙古铁骑威震四方,横扫欧亚大陆,让人闻风丧胆。面对强大的元帝国,偏居一隅的日本有何底气、有何考虑,敢于斩杀元朝使者,表现出强硬姿态?

◎被日本方面称为“神风”的飓风,对元军失利有着怎样的影响?若未遭遇飓风,元军是否能取得征日之胜?

◎在第二次征日战争中,元朝东征军的内部矛盾,尤其是将帅不和,对战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两场征日战争,元军一共损失了多少士兵?

◎为应对元朝大军压境,日本方面采取了哪些应对举措?又曾计划出了怎样的报复措施?

◎元军征伐日本,对日本政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探讨元朝军队失利原因,对战争性质及相关问题,提出新见解。

◎当忽必烈为征日本失败而震怒的时候,他仍未彻底弄清楚,自己面对的是怎样的对手;或许更未曾意识到,战败暗示着元帝国的军事扩张之势,已膨胀到了某种极限,面临难以逾越的门槛——这或许是无法逃避的历史法则?

◎数次遣使,两度征伐,甚至曾计划第三次出兵。已据有广袤大陆的忽必烈,为何对征服“僻居海上”的日本如此执着?

◎当时的日本,有着怎样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状况?幕府的政治强人北条时宗,是个怎样的人物?

◎朝鲜半岛的高丽政权,在这两场征伐日本的战局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如何认识这两场战争的性质?什么是元帝国扩张之路上的“奥古斯都门槛”?

作品简介:

1274年和1281年,忽必烈两次派遣军队,跨越海洋征伐日本。长久以来,由于史料相对缺乏,以及研究者立场和角度不同,关于这两场战争的真相扑朔迷离。

作者在广泛阅读中文、日文、英文等各语种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元朝、日本、高丽等多方视角展开叙事,还原了当时东亚地区的政治局势,完整呈现了两场战争的全貌。书中清晰叙述了元军的战争意图、备战过程、进军路线和撤退状况,也展现了当时日本方面的权力格局和军事防御措施。

本书既有对大时代背景的宏观描绘,又在微观层面对个体命运有着细致展现,融小说般的生动情节于学术研究的细致分析之中。作品围绕元军内部矛盾、面临的天气状况、作战策略等诸多因素,对元军失利的原因进行了全面探讨,并对如何认知这两场战争的性质,提出了独特见解。

名家推荐:

亚洲海洋历史的重要篇章。

——刘迎胜(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曾任“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队长)

这场战争在日本家喻户晓,在中国却少为人知。本书大概是第一部系统描述这场战争的中文读物,在注重可读性的同时,细节考证和宏观分析均有创见,也具备学术价值。

——张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教授)

亦庄亦谐,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囊括中外,纵论古今,发人深思。

——党宝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这是我看过的学到东西最多的历史通俗读物。这不是蒙元史学者对一个跨度过大话题的专业论述,而是在一个不大可能存在的、出自一个头脑的多重专业视角下的一次重新解读。作者对战争背景浓墨重彩的刻画,多多少少重塑了我对蒙元世界的感受,可能是全书最具启发性的章节。

——李新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目录
引 子鼙鼓声来/ 001
第一章新朝大元,老皇忽必烈/ 007
一、“圣诞节”的汉式朝仪/ 007
二、在兄长蒙哥的阴影下/ 009
三、意外的崛起/ 013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对历史现场还原精到,有点想入蒙元的坑了。笔法稍嫌轻佻,像是游戏之作。
作为一本科普读物是很好的,文笔也好。
不错。历史学博士要是在博士论文之余都能写这样的作品给大众看,就好了(2021之8,电子书)
小切口,深解析,大格局,好文章。
朋友赠书。通俗史学,本有限制,取法于大,易失之粗,取法于小,易耽于细,所以折中停当,甚费考量。此书有平实之论,无虚张之气,两方形势,析于毫末(当然,还是蒙古帝国方面着力更多),泛览一过,亦有资于消遣也。
之前看完文祿慶長之役,後來就開始對文永弘安之役感興趣了,看完本書有了一個相對清晰的認識。元廷對日本的情報工作做的還是有點差的,兩次都堅決登陸博多灣,然而博多灣的備戰已經做的很好了,結果沒有一次真正深入內陸。相對來說朝鮮沒有緩衝,但日本有對馬和壹崎可以作為預警。最最錯誤的決策便是第二次選擇6,7月出航,這直接為“神風”埋了伏筆。倭人的戰鬥力和意志也遠不是朝鮮人能比的。如果換一個打擊地點和行動時間,說不定還能有更大的進展,倘若直接登陸下關或者從山陰直插京都,也會好一些。
扫盲小文
以燕伐燕,以秦伐秦
元朝东征日本
文笔真好,但我不想看跟元朝有关的东西了,太残暴太残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