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现代中国的展开的封面

现代中国的展开

马勇

出版时间

2019-09-01

ISBN

9787203107927

评分

★★★★★
书籍介绍

1919年发生的五四爱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是戊戌春胶州湾事件、1914年*次世界大战,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二十一条”、巴黎和会的逻辑展开。本书详细探究了这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因果关联、起承转合。

100年来,或以为五四运动是现代中国的起点,唤醒了中国人的觉醒,促进了民主政治的推展,改变了世界的注意力,使五四运动具有了全球史意义;或以为五四运动打断了近代中国的启蒙进程,影响了后来的文化走向,开启了中国政治的新路,走俄国人的路,中国历史由此完全改写。大约30年前,更有学者认为20世纪上半期特殊的政治走势,救亡成为历史的主轴,启蒙被严重边缘化,民族主义、国家主义、走向富强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其实从历史关联度考察,没有之前的启蒙运动,就不可能有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政治抗争,就其本质而言,就是19世纪晚期启蒙运动的逻辑结果。

不论是政治抗争的“小五四”,还是以思想启蒙为主轴的“大五四”,它们都是中国历史大转型中的一个浪花,是中国历史继“殷周之际”、“周秦之际”两次巨变之后第三次历史大转折,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社会转轨的一个重要节点。所谓“儒家伦理不合乎现代生活”,所谓重构新的社会组织、人伦关系、生活方式,说到底都可以从第三次转型这个视角予以解释。本书拉开了历史的长镜头,并将全球史作为重要的背景关照。

马勇,男,1956年1月生于安徽濉溪县。1973年入伍当兵,1977年至淮北煤矿当掘进工,1978年考入淮北煤炭技术学校,1979年考入安徽大学历史系,1983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86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从事研究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9年晋升为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研究中心、安徽大学胡适研究中心等研究员,河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

目录
绪论 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纪念五四运动
002 五四运动的选择
009 秩序重建
014 爱国情结
018 学生之使命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以五四为基点,中国开始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但同时对传统的破坏也前所未有。
现在有些书翻一下,读几页,就知道有意思没意思,有没有必要买一本了。
马勇眼中的五四运动,笔触亲民,细节丰富,可以说是学术界的畅销书。
马老师对“大五四”的各种矛盾、冲突,各种社会思想、设想的交锋给予了详细的叙述,展现了一个重构的,更为宽阔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史。但是总是感觉马老师这部书论的部分比较少。先放一放,以后功力和阅读量上去了会再重拾一下。
五四,现代中国的开端,适逢文化思想变革与碰撞,一批批大家涌现,或教育救国,或传播思想,值得深读。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极为重要的事件,要将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的事件写出新意着实不易。马勇教授立足于大五四概念,就中国进入民国后思想的流变,学术的发展,认识的变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犹在思想发展解读上的功力极其深厚,较完整厘清了新旧思想的差异和较立体地呈现了面对于国家巨变社会阶层的心态差异。整本书最精彩的地方不在于历史史实本身,而在于透过细节马勇教授的分析和解读。这个解读可以很好地阐明近代中国人如何思想从被动到主动,从专制到共和,从启蒙到救亡,从传统到现代。当然本书也存在些许纰漏,在于马勇教授对于核心历史事件本身相关论述不多,弱化了历史事件本身就给读者的思考。但不管怎么说本书开启了一条新思路供读者多一个侧面理解五四运动。作为历史初学者本书可以不急争一日长短囫囵吞枣,略有积累后续阅读,体悟更佳。
条理和架构有点不习惯,对大五四的阐述引用太多,比较分析总结太少,读起来有点累!
对本书各章间的逻辑有些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