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欧洲悲剧的封面

欧洲悲剧

[英]阿绍卡·莫迪

出版时间

2021-08-31

ISBN

9787205102258

评分

★★★★★

标签

经济

书籍介绍

★一部欧盟(欧元)简史:以欧元这一单一货币试验为切入点,融合政治和经济等多重维度,戏剧性地呈现欧洲自二战以来近70年的历史。

★欧盟及欧元的诞生,是20世纪以来的关键历史事件之一,应当成为身处这个巨变时代的我们的认知架构的组成部分。

★极具可读性:以“九幕剧”形式,结合历史事件和详细的图表,将欧元/欧洲危机的全景毫无遗漏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阿绍卡·莫迪,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学院教授,历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部和欧洲部主任,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对欧洲危机有切近的观察、精到的思考与专业的分析,又兼具决策者的宽宏视野。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 普利策奖得主利雅卡特·艾哈迈德重磅推荐。

★《金融时报》《外交事务》年度最佳图书

★拥有阿玛蒂亚·森的经济见识,拥有阿玛蒂亚·森不具备的政治见识:

《欧洲悲剧》以前所未有的全面、精细和深刻,讲述了战后以来的欧洲衰落历程:错误的经济原则、愚蠢的政治决策,令情况迥然不同的各个国家,特别是欧洲边缘国家,不堪重负,最终沦落崩溃的边缘。

莫迪认为,欧洲不能放弃经济一体化和欧洲内部自由贸易体制的经济诉求,但同时也不能放弃传统的民族-国家诉求,否则就无法调动各国的民主议程和民生议程,最终沦落经济巨头执掌并剥削整个欧洲的悲惨结局。而两个选项中间的地带是灰色地带,欧洲必须学会在这个灰色地带行走,要成功穿越这个地带,靠的是精英集团的实践智慧,同样也要依靠民众的经济和政治参与,二者缺一不可。

【名人推荐】

《欧洲悲剧》讲述了20世纪以来的关键历史事件之一——欧盟(欧元)的前世今生:欧洲试图围绕单一货币(欧元)建立政治联盟。作者有深湛的研究功力,又兼具决策者的宽宏视野,这使得本书扣人心弦。莎士比亚也会爱上这本书。

——乔治·阿克尔洛夫,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莫迪写了一本非常精彩的有关欧元的书,他将其恰当地定义为悲剧。正如他所说,从一开始卡珊德拉(Cassandras)就预言了将有灾难发生,但在过程中的每一步,这些警告都被欧洲领导者置之脑后,并代之以政治口号和假模假式的经济思想。我读到这本有力的书时,就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温斯顿·丘吉尔在反思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系列灾难性军事决策时的名言:“坏事是累积而成的。”

——利雅卡特·艾哈迈德(Liaquat Ahamed),普利策奖得主

这是对欧洲著名的单一货币试验权威性解读。它的易读性可以吸引大批的读者,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也应该读一读。这本精彩的新书在大学有关欧元和欧洲一体化的课程中也应该是必读书之一。

——肯尼思·罗戈夫(Kenneth Rogof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

莫迪用颇具戏剧张力的历史叙事,记述了欧洲领导人置诸多经济学家的劝阻于不顾,一意孤行地盲目推动欧元。欧元并没有能创造统一的局面,反而牵引出欧元怀疑论,并加剧了欧洲内部的分裂。莫迪指出的原因是:欧元区是一个不完整的货币联盟,它导致了差距拉大,以及不稳定的局面。这本“逆向思维”的书不会得到布鲁塞尔的青睐,但却能在其他地方受到追捧。

——保罗·德·格劳威(Paul De Grauw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约翰·保尔森讲座教授

莫迪完整勾勒了欧元的历程……敏锐地发现哪些因素是具有经济重要性的,这使得他的观察在呼应传统分析的基础上又有所超越……这本书最具原创性的地方在于,理性分析了为什么主权和银行的债务重组应该在危机早期进行,并且应在未来的危机中作为一个常用的工具。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地方是,莫迪拆穿了所谓的“多维尔迷思”……要是这个教训能被汲取,这本书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帮助。

——《金融时报》

这本书是目前为止有关欧元区近年危机代表性历史著作。莫迪认为,欧元本身就是功能紊乱的,“因为它违背了经济学的基本原则”......莫迪以让人称道的细节重述了历史。

——《外交事务》

莫迪的书结合了历史叙事和详细的图表,对有专业背景的读者有吸引力,同时,其明白晓畅的风格也会受到阅读能力强的外行的喜爱……这是目前这一主题的代表性的著作,它少有地传达了这个问题牵动的的激情和紧迫性。

——《理财周报》,马修·帕特里奇(Mathew Partridge)

非常严谨,综合性很强……莫迪这本书的优点之一是它详尽地叙述了这出悲剧是如何展开的……无论你是否同意莫迪开出的政策药方,这本书对这场悲剧都是极有权威性的阐释。

——《独立报》

这本书非常耐读,它结合了深入的政治和经济分析,并且文字流畅……这本书为理解欧盟,尤其是欧元区现在的危机提供了一个卓越的历史视角……高度推荐!

——CHOICE

【内容简介】

本书以时间为序,以欧盟、欧元为轴心,描述了二战后直到2017年欧洲近70年来的发展。政治上从欧洲共同体到欧盟,经济上从各国单一货币到欧元的诞生,串联起一出欧洲社会的理性与冲动、繁荣与危机、憧憬与幻灭的大戏。

作者阿绍卡·莫迪不仅掌握了欧元/欧洲危机的大量一手资料,而且本人曾经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担任高级职位,这保证了作者对欧洲有切近的观察、精到的思考与专业的分析。全书依循时间顺序以“九幕剧”形式,将欧元/欧洲危机的全景毫无遗漏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欧元,既是一个经济悲剧,也是一个政治悲剧。它削弱了各成员国的发展潜力,使经济窘迫的欧洲人进一步深陷泥潭。它也助长了不公平的氛围,拉大了国家之间的罅隙。现在,负担全部落在了欧洲年轻人的身上,而他们的未来更显黯淡。

两年前,阿绍卡·莫迪预测说:“一场新的危机——总会有一场新的危机——将对欧元区构成严峻考验,尤其是,如果意大利(很可能)是这场危机的中心的话。”

这一刻可能已经到来。

《欧洲悲剧》传递出来的教训,恰恰是当今世界最需要汲取的,而且是需要尽早汲取的,否则“欧洲悲剧”将演变为“世界悲剧”。

目录
导论 欧洲终结在他处 9
第一章 黑暗中的三次跃进,1950—1982 32
第二章 科尔的欧元,1982—1998 74
第三章 施罗德宣示德国利益,1999—2003 138
第四章 非理性繁荣,2004—2007 172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第一次看批评类的专著,我都怀疑我看懂了没
欧元悲剧是一场从民族国家走向国家联合体的政治悲剧。欧元区缺乏财政联盟看似是一个经济上的技术缺陷,事实上却是民族国家不愿向联合体让度主权的必然结果。没有足够的political centralization,任何重大决定都会引发联盟内部成员国之间的争执,最终或是拖延不决,或是牺牲边缘国家的利益。哪怕是看似技术中立的欧央行,背后实际也主要是反映北方国家的意志。事实上,欧元区从筹建开始就是核心国家的政治家实现“欧洲和平”、“泛欧洲主义”政治理念的产物。我想对当年大多数为欧元区投赞成票的普通民众来说,他们并不清楚放弃货币对国家主权意味着什么。如果货币国定论深入人心,可能欧元区早就胎死腹中了。干货太多,前前后后读了两个月,普通读者不建议阅读。
这是一本彻彻底底反全球化进程的金融学著作,作者以欧元的兴衰为例,他指出欧洲的身份认同不能继续被财政和货币规则所定义,它们所强调的是精明和稳定,而贯彻这些规则的却是一些没有负责感的官员。相反,一个现代的欧洲智识共同体可以通过自发的互动孕育出共同的审美和智识追求,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身份认同。单一货币区域也将一直面临曾在大萧条前瓦解美国货币联盟的风险。后者的体系在没有中央财政资源的前提下幸存下来,它所依靠的是各州和它们的债权人共担风险的损失。但这样的制度已被证明无法抵御大萧条的力量。在新政的各种措施下,中央政府开始向各州转移可观的资金,自此以后,这种机制也帮助各州缓冲了多次萧条和危机。所以,在这幕看似美好的欧洲剧中,即使经济获得了新的增长,另一场深刻的、难以控制的危机仍然可能来临。
7分。主要论点半章之内就可以说完;前三章写欧元的起源很有意思,后面就很琐碎了。一个英国人不看好欧盟、欧元也算题中应有之义。
欧元没收了各国行使货币政策的工具,却又没有授予强大的财政支持。经济统一和政治统一应当相辅相成齐头并进,不该搞谁先谁后。
太长了,很多术语不理解,看不太懂这本书。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个调控宏观经济的基本政策,欧洲央行只有前者没有后者,无法转移支付,这便是整个欧元区的祸根。单一货币区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底,但是政客们为了各自的政绩总得交出点东西,于是搞出了这样一个残次品。而且,占有高地的一方永远能打赢舆论战,你反对你就是种族主义!就是新NZ!却完全忽略可行性,把利益诉求过于分裂的团体们拧在一起会使得任何强烈的政策都因为牵扯太多而被搁置。这样的欧洲央行只能在顺境发挥作用。而政客可以将他国称作搅局者,转嫁了矛盾但分裂了欧洲。 当然,纯经济角度是不会考虑政治、民族等等因素的。而且,作者IMF的出身和英国背景(两者都是对欧洲大陆有些许冲突的)带来的旗帜鲜明的反对立场,也会有点怀疑是否忽略了对正面影响的论述,还有书里面把一堆问题和欧元搭上关系感觉些许偏激了
虽然观点有点囿于技术层面,但是丰富的信息让人了解某些事件的运行方式。
作者的观点异常鲜明而坚定:欧元违背了经济学原则。没有政治联盟就没有完备的货币联盟。欧洲如果不能突破政治上的主权藩篱,就无法有效地运作这个货币联盟。因为在单一货币政策下,各主权国家会失去昔日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而这个单一货币体制又无法做到对经济程度参差不齐的所有国家一视同仁,结果就是有些国家必须为另一些国家埋单。同时,在这个过程里,会使前者获得干预后者内政的关键决策权。因此,“用烦冗的欧洲超国家架构去抑制国家主权,恰恰会重新激起它意图遏制的民族主义。”而这正是欧洲悲剧的根源。可正因为作者的观点过于鲜明而坚定,也让我多少保留了一丝疑问。至于作者自己提出的建立“欧洲智识共同体”的替代方案,又显得过于抽象和宽泛。但无论怎样,这本书补足了我巨大的知识空白,令我对这个世界的运转方式有了更详尽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