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人的境况的封面

人的境况

[美] 汉娜·阿伦特

出版时间

2009-01-01

ISBN

9787208083035

评分

★★★★★

标签

社会学

书籍介绍

这部极具原创性的著作,通过对劳动、工作和行动;权力、暴力和体力;地球和世界,以及财产和财富等诸概念的区分,强调了人在面临现代社会高度科技化、自动化和经济现代化情境下,仍然具有的“复数性”和开端启新的行动能力,从而重树人们对于人类事务的信念和希望。这本曾被欢呼为“参与式民主的教科书”,将批判的目光投向我们当前认为理所当然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时隔50年,这《人的境况》的原创性仍然像当时一样令人瞩目,并能激发起新的思想和讨论。

目录
导言玛格丽特·加诺芬
前言
第一章 人的境况
第一节 积极生活与人的境况
第二节 “积极生活”的术语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C912.1/1215
向阿伦特致敬,伟大的思想者。
这本书最有天才气息的地方,其实也只是在于对“行动”所对应的公共领域的人的复数性存在的论述,而这一点,正是对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共在”(mitsein)理论的发挥。它的确将西方思想对“自由”的思考领向了另一个维度,即强调“过程”的行动和制作,而非古希腊推崇的“沉思”。将“过程”与“历史”和“技艺”联系而来,而与“沉思”相对,这也是本书的第二天才之处。
之前写论文引用过几次二手阐释,这次自己认真读,发现诸多二手阐释对本书的理解都存在误差,最典型的就是对"劳作-工作-行动”进行等级式的高下划分,实际上阿伦特对每一种人类境况都更接近于描述而非评断,哪怕在劳作中亦有承担生命重负以此来保存生机的能力。但是,本书依然很难读,阅读过程远谈不上兴奋愉悦,更多的是吃力。阿伦特谈到的诸多话题都非常关键,在前半部分她描述了“社会”兴起后,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暧昧关系,由此核心观点被抛出:与古典政治与哲学里对“沉思”的推崇相比,近代的“倒转”是行动的升级,这一行动包括着言与行的共在,也暗含着不可预测与不可逆的危险,继而,她才进一步走向了卢梭(集体的人达成共识)、远离了马克思(消费取代了价值) 。能感觉到阿伦特多部作品里对“沉思”的矛盾态度。远没吃透,要重读。
汉娜·阿伦特的《人的境况》将劳动(labor)、工作(work)、行动(action)、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积极生活与沉思生活等作出了明晰的区分,并从沉思生活和行动、经济等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其荒谬……实在是一本启人心智的好书!
作者默认了一些基本原则,比如劳动价值论。最好了解些基础再读。
在读啦
1、劳动、工作、行动的系统论述;2、政治,从词源上,有“交换”的意思,包含行动与言说。集体主义让万众如一,取消了公共领域,取消交换,这是反政治、反民主的;3、现代科学带来世界异化,人站在地球之外看自己的世界,相信工具超过人的知觉,怀疑论由此兴起。4、积极生活(德国人对政治太敏感了)内涵之一,政治上的平等需要争取,不是与生具有;正视人的复数性;5、行动不可预见、不可逆,因此需要承诺与宽恕;6、某物是什么和为啥转向“如何”,即过程,历史是研究过程的。总之,哲学负责思考最切近、最广博世界里最习见的概念。以前读不好西哲马哲,都是因为没有遇到阿伦特这样的老师,没有人告诉你为什么思想会这样产生出来
(之前因为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本身就晦涩,一直断断续续看完也没抓住重点。今天从头开始认真专注的读,发现似乎理论本身并不像想象中难懂,就是阐述的有点绕不够通畅 ) 书名为人的境况也可称人的条件,阿伦特力图表明“积极生活”的三种活动——劳动、工作和行动——的区分是基于人的条件而做出的,她理解的人的“条件”,既不是所谓人的本质属性,也不是康德意义上规定人类经验方式的超验条件,而是人在地球上被给定的那些存在论特征:劳动的条件是人们必需维生,工作的条件是人们必需建造一个物的世界,行动的条件是人的复数性,从而人们需要在交往中彰显自己,回答“我是谁”的问题。离开了这些条件,生活就不再是“人”的生活了。在此意义上,人是被条件规定了的存在,他们的活动又创造着自己下一步生存的条件。
学术家似乎喜欢将这本书归类于“政治学”,其实Arendt的志气与本事远超如此。全书涵盖:政治,经济,伦理,哲学,自然,科学,历史……等一系列现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研究。尤其是对人文科学的学生而言此书更是必读的万金油。此时才读真是相逢恨晚。最欣赏的是Arendt并没有效仿黑格尔之类的哲学家的三分法,把人类历史简单划分为Labor-Work-Action。Arendt再比基础上将三个阶段/概念根据人类不同时期的背景不断地进行倒转与颠覆。同时,类似于Kermode的《The Sense of an Ending》,Arendt在前期试图将人类定义为“对自身持久性与不朽性的追求”。可在现代社会的后期这种一味的追求“结尾的不朽”转变为了对(历史)过程的重视,以此引向积极生活的最终论点。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