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2666的封面

2666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出版时间

2011-12-31

ISBN

9787208102019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美国全国书评人协会最佳小说奖

《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图书之首

《时代》周刊年度最佳小说

《洛杉矶时报》年度最佳小说

《旧金山纪事报》年度50部最佳小说

《西雅图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纽约杂志》年度十佳小说

美国Amazon 年度编辑选书 读者最爱十大书籍

25年来百部最佳西语小说

新千年最佳小说

2666的五部分讲述了五个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故事。第一部分《文学评论家》讲述四个来自欧洲不同地区(英法西意)的文学评论家,因为共同喜欢及研究一位德国作家阿琴波尔迪而成为朋友进而成为情人的故事。几人得知阿琴波尔迪曾在墨西哥现身时,便共同前往。这个部分的基调很平静,甚至有轻喜 剧般的轻松可人。但进入尾声时,气氛开始诡异起来,有很强的梦幻色彩。

第二部分《阿玛尔菲塔诺》是举家迁居到墨西哥的智利教授的故事。在第一部分里他曾是几位评论家的向导,因为他宣称曾与阿琴波尔迪有一面之缘。这一部分里,几位评论家已不见踪影,只留下这位日渐迷幻的教授,他不只能听到死人对自己说话,更是在某天效法杜尚,把一本偶然发现的几何学著作挂在自家的晾衣绳上,看风吹动书页。这部分也交待了教授的妻子迷恋上一位疯诗人抛家弃女的情节。这部分的情绪相对来说超现实,很迷幻。气氛压抑诡谲。甚至配有一些另人费解的图示。

第三部分《法特》,一位纽约《黑色黎明》杂志的黑人记者,因同刊的拳击口记者遇害身亡,接替那人来到墨西哥报道一场拳击赛。在这里,他结识了一批各地媒体同僚,还遇到阿玛尔菲塔诺的女儿。他逐渐地了解到在这个墨西哥北方城市圣特莱莎发生了多起杀害妇女的案件,手段残忍,抛尸荒野,他想进行报道,但困难重重。这部分写法上非常写实,叙述简洁有力。特别之处在于(也贯穿于2666全书),线性叙事之间,穿插有非常多的“离题”之言,比如法特乘飞机时听乘客讲的一段海上求生故事,寻访某人时在教堂听到的大段个人独白,某个美国导演的八卦等等。再如前文那晒书的杜尚,也特书了一段。这部分的结尾交待法特在某人帮助下到监狱找一个这些连环杀人案的嫌犯采访,可在见到那人时,却不知道该问些什么了。

第四部分《罪行》可说是全书的高潮部分。这部分看似警方档案,因为按时间顺序记录了自1993年1月到1997年12月,每月甚至每周发生的一起或多起杀害妇女案件,简明扼要,某时某地某人被谁谁发现,死状如何,衣物怎样,周遭环境,死者有否确认身份,法医学检测死因是何,有否嫌犯,警方又是怎样处理的。当然其间穿插了警方故事,贩毒集团背景,政治人物干预,来自FBI的侦探,亵渎教堂的“忏悔者”,能预言未来的女巫师,监狱中呼风唤雨的嫌犯(此嫌犯与第三部分结尾那位巨人嫌犯联系起来),等等。这部分“警方报告”的罗列,让人震惊愤怒,继而失望无奈,直到只能接受这现实的残酷。对读者而言,阅读这部分将会是一次极为震撼的心理过程。

第五部分《阿琴波尔迪》回归开篇引入的悬念人物,他出场了。这个部分甚至可作为独立的历史小说阅读,讲述了阿琴波尔迪的一生,他的出生,成长,贵族家的用人生活,参军,二战,与家人失散,目睹酷刑,成为战俘,耳闻屠犹亲历,开始写作,一家汉堡出版社社长的高度认可关注甚至是资助,传闻其极有可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隐姓埋名混迹于欧洲各地,再到遇见家人,直到决定去圣特莱莎那个充满死亡的墨西哥北方小城。这部分的情绪悠然回荡着一首哀伤的歌曲,尽管一些细节的震撼力并不比第四部分弱,然而这更是一种尽在不言中让人既恐惧又哀伤无奈的调子。

目录
本书作者遗产继承人说明
第一部分 文学评论家
第二部分 阿玛尔菲塔诺
第三部分 法特
第四部分 罪行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该说什么呢,都在书里了。波拉尼奥以极大的野心想写到小说的终极,那是包括马尔克斯、博尔赫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布尔加科夫、黑色幽默、荒诞主义、新小说派...在内的语义含混。它庞大到不可思议,又在最渺小的地方拨人心弦。这是21世纪初的《2666》,犹如20世纪初的《尤利西斯》。
一个多月的时间读完。被震撼,简直是长篇小说中的长篇,喜欢第一部分:中产阶级的今朝有酒今朝醉; 和第五部分:关于德国作家的曲折一生,像个童话。
写作技法类似于《云图》,文字的气势全然不逊于马尔克斯,笔下的暴虐,黑暗,死亡,时代的迷茫,时间等元素在5个章节里互相交织,相互辉映,透露出作者独有的对于纯文学的写法追求,堪与《百年孤独》并肩。
把这本书推到神坛的那些人,你们难道真的没有哗众取宠或者是在进行市场操作吗???特别是第四部分,刻意制造审美疲劳,十分大而无当。这本“巨著“除了巨之外真的没有什么了。要说它引起轰动的机制,要不是它大量注入文字春药的话,真够让人读到口吐白沫还不明所以。
但凡拉美作家都爱跟马尔克斯较劲,这部巨著在巨上超越了他。感觉是把一脉相承的一个长篇拆成了首尾两半,然后中间加入了弱相关的三篇。作者描写起高级知识分子的生活来细致生动,游刃有余,不时还能加入点幽默,但勾画其他人物就大为逊色。被称为高潮的第四部分其实最没意思。
整本书就像一个环从起点又走回起点。第四章太可怕了,恶心想吐又臭又长,刚好和丰县一样。第五章最浪漫。
2015-2020!读了五年、
目前感觉第一部分《文学评论家》尚可。后面接连的两部分的描述太日常琐碎了,读了不到一半,读不下去,暂且这样。
读者注意:“全景式小说”。 后记分析得很好。 阿琴波尔迪和妹妹的相遇让人想起《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 读书过程时而压抑时而享受。现在想来,是个绝望的故事。
疲惫;漫长的时间;没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