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火星照耀美国的封面

火星照耀美国

韩松

出版时间

2011-12-31

ISBN

9787208102309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现在,世界已是一片福地。

我躺在我的壳中,用艾科迈克语书写这篇故事。作为旧时代厌世情绪的产物,艾科迈克语的非公开性存在曾经非常“端的”。但它很快就要从宇宙中消亡了,就像现在的年轻人抛弃掉一重又一重的躯壳,去寻求量子化转世。

我名叫唐龙,我叙述的都是六十年前——二〇六六年 的往事。如果你们觉得太遥远、太陌生,没有关系。许多事情就是这样子的。

在那个时代,人类生活在“阿曼多”梦幻社会的最后一个门户结构中。我们大部分时间像蜘蛛一样黏附在网络上,偶尔才用身体外出,俗称“实相旅行”。

二〇六六年,地球西部那个名叫美国的地方将要举办世界围棋锦标赛。作为世界第一强国,中国派出了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代表团前往参加。但是我们对美国并不十分熟悉,他们已经闭关自守很长时间了。

那一年我十六岁,我准备去美国。

“韩松超越了民族主义对阵全球化的思考范畴,而是将全体人类现状作为一个整体,看到了其更黑暗却本质的一面。通过戏仿埃德加•斯诺的书名,韩松在提醒读者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以及星际空间的角度,重新审视地缘意义上的乌托邦。然而他的结局却很模糊而开放。小说是主人公在2126年通过倒叙的方式讲述2066年的故事,不管地球曾有何种文明,那时都已经被终结了。在未来的未来,是火星闪耀中天。”

——王德威

韩松

生于重庆。1991年进入新华社,历任记者、《瞭望东方周刊》杂志副总编辑、执行总编辑,现任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副主任等职。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小说等著作十余部,多次在海内外获得大奖。作品被译为英文、意大利文、日文和希伯来文。

2011年初出版的《地铁》一书,引发评论界和大众读者的激烈争议,对其的评论一直处在极正面与极负面的两端。

目录
目 录
自 序 当强盛中的强盛一去不再 001
第一章 围棋的声音 005
第二章 陆地的葬礼 043
第三章 诺亚方舟 077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谁都可以YY老子天下第一,但这意淫如果是建立在对他人的诋毁上,抹黑别人以闪耀自己,踩踏别人以抬高自己,未免也太他妈恶心了。这不是阿Q么?
后记已经说得很透彻了,不用我说了。虽然在最粗浅的层面,这本科幻小说是在宣扬中国崛起美国衰落,但实际上它有更广阔的意义。韩松在故事接近结尾的地方,那个101岁的老人亲口说了出来:历史充满了曲折和重复,人应该求助于自身。里头还有一些灵光一现的想法,这是一本好书。
是不是拽几个高科技的名词就是科幻了?作为科幻世界的老读者,我恐怕不能苟同。但是这本书比较奇怪,它既有乱拽的高科技名词,同时也有描述假想世界观下人类如何生活乃至生存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不是完全的硬科幻,也不是完全的软科幻,而当属半硬不软的科幻,我以为可以叫做“水泥”科幻。书中假设了一个非常匪夷所思,一望而知根本不可能的世界格局,这样的世界本身,和作者在其中描写的各种事物之间,充满了荒诞的矛盾感,大大降低了本书的严肃性。书中涉及的很多问题,大多是陈旧的老问题(如几乎控制人类生活的计算机,早在《鹰眼》和《机械公敌》这些流行电影里就探讨过了),而语言之使用,有时竟使人不知道作者究竟是高级黑还是自甘五。耐着性子读完后,我感觉作者好像是一个只会下围棋的初三学生,其起名和设计故事的能力都弱爆了。
新版
一开始还以为是黑色幽默,原来是认真的啊...简直看不下去
大概还要再看的,唐龙的经历似乎隐喻着中国自1840年的发展。棋,大概是中国文化的标志吧。不过美国的变化与衰颓隐喻着什么我却不得而知,可能还得再研究研究。 我是在水木清华科幻版上看完这本小说的,那里的文字似乎更粗糙,没有这里的引文那么细致。
韩松故事性较强的一部未来寓言,中美位置互换,美国可看作是近代中国的镜像。当中国成为第一强国后,又是下一个循环的开始,这样的观念包括后面提到的海底城,在《红色海洋》中继续生发和扩大。
韩老师生病了。很久以前,我打算成为一个世界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写了很多,搞了一些书来参考,韩老师的都能看懂,一半以上的外国科幻小说我都看不懂,看不下去。现在回想,这一本像个预言,非常扯,也非常牛逼。
一切都那么顺利。一切都不用自己操心。一切者 是安排好了的。在中国,我们被告知,人不用足 考生活的意义。只有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的人才会 去思考生活的意义,那是一件犯傻的事情。我们 只需要正常地享受幸福和快乐, 同时把国家分沪 给自己的那件事做好,未来的日子就按部就班习 到了。 然而
戏谑、移置、隐喻混杂的聚居在故事中,肥腻而且缠绕的意象让很多地方有很强的村上春树(尤其是海边的卡夫卡——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成长故事)即视感,尤其是肯尼迪鸟、矮人和在波士顿的几次环境以及心理描写。然而频繁出现的种种历史性的宏大的焦虑(以及配套的历尽劫波后的回忆者视角)让此书更有一种言说的冲动和急迫,关于历史规律、民族性、人类延续(被蚂蚁取代的焦虑)、生命存在的直接探讨昭示的正是作者乃至中国社会的世纪末焦虑。阿曼多与现代化,98年大洪水和文革记忆,对未来预言的渴望与恐惧以及对世贸大楼的预言,凡此时代性议题比比皆是。恰如附录之所言,这是以科幻文学进行社会批判或说思考的实践。孩子战争一段有超新星纪元的感觉,然而其中的内涵远非以“孩子以踩死蚂蚁为乐”的误解写出来的超新星可以比拟的。附录那篇文章写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