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废墟的故事的封面

废墟的故事

[美] 巫鸿

出版时间

2012-10-01

ISBN

9787208108554

评分

★★★★★

标签

建筑

书籍介绍

美术史家巫鸿最新学术专著力作,中文版与英文版同年面世。

废墟主题,纵横捭阖,探讨中国艺术从古代到当代的实践与经验,领域横跨绘画、建筑、摄影、印刷品和电影,并与西方艺术参照并观,令人眼界大开。《废墟的故事》不仅对于中国美术与视觉文化是一次富于雄心的思辨,对于全球语境下的艺术研究同样是一项里程碑式的贡献。

传统中国美术中的“废墟”在哪里?在创造现代中国视觉文化的过程中,东西方的废墟观念是如何在历史的对立中得以流布与深化?20世纪以来,当代废墟美学是如何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寻找到自身存在的立足之地?

美术史家巫鸿将中国“废墟”观念及其视觉表现形式的流变放置在考察的中心:丘与墟,碑与枯树,作为废墟替身的拓片,“迹”的种种形式,“如画废墟”的东西流通,“战争废墟”的庆典与见证,《小城之春》的废宅与老城,圆明园旁的前卫诗歌与美术,当代艺术对于都市拆迁废墟的浓烈兴趣……本书在梳理这份涵盖绘画、建筑、摄影、印刷品和电影的材料清单时,“展现出令人敬佩的清晰与准确”(包华石)。

《废墟的故事》不仅对于中国美术与视觉文化是一次富于雄心的思辨,对于全球语境下的艺术研究同样是一项里程碑式的贡献。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废墟的内化:传统中国文化中对“往昔”的视觉感受和审美
传统中国美术中的废墟在哪里?
丘与墟:消逝与缅怀
碑与枯树:怀古的诗画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很有诚意,也很有启发性。以“废墟”贯穿古今,贯穿中西,贯穿电影、新闻、图像。就像“互联网+”的概念一样(因为最近在开互联网大会so……),这是“废墟+”,废墟延伸出了很多东西,好厉害
很清晰的脉络,把废墟这个意象在中国艺术史里的演变讲得很透彻。买了巫鸿好几本书,没想到读的第一本确是从图书馆借的。译者是曾翻译过《大教堂》的肖铁,我觉得翻译得挺不错。
融贯古今中外的一本写“废墟”的专著。架构精妙,内容详实厚重,语言又是难得的通俗易懂,真可谓是大家的书。写博士论文的童鞋都应该学习一下如何架构行文。这本书也解决了我为什么要去看古迹,尤其是去看人少的破败的古迹的原因:怀古之情因此必然为历史的残迹及其磨灭所激发,它的性格特征包括内省的目光、时间的断裂,以及消逝和记忆。#No. 065#
尽管对存在对西方语境下的“废墟”话题分析不够充分这种小问题,但对中国语境下的废墟话题的分析,实在太厉害了,呈现出令人惊讶的精确度。总体而言,后面一半没有前面一半好,可能是因为身在当代反而不能脱身吧。
太棒了!中西会融,古今通达,事实呈现与理论阐述紧密契合,无论是对相关的古代艺术还是当代艺术研究都很有启发性(尤其喜欢第一部分)。文字的阅读体验也很棒。对废墟艺术的研究似乎越来越多,最近在好几种期刊上都有看到相关的论文,十有八九灵感得益于此书。
绘画部分最有意思
之前读的,很好
巫鸿总能找到有意思的话题,并找到材料连成一本书。
为作者对废墟的解读感到惊叹。废墟是太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存在,但它却承载了过去的太多情感,所以凝视废墟时有怀念亦有希望。喜欢作者对怀古诗和怀古画的抽象情感解读,喜欢作者对小城之春的分析,喜欢七八十年代的艺术家对城市废墟的创造。
写小城之春那一章怪牛逼的:城墙既允许自由,但城头上的环形路不通向任何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