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来日方长的封面

来日方长

[法]路易·阿尔都塞

出版时间

2013-04-30

ISBN

9787208111035

评分

★★★★★
书籍介绍

一九八〇年十一月十六日,早上八九点,一个身穿睡衣的男子冲出房间,跑进巴黎高师的庭院,发狂地叫喊着:“我扼死了埃莱娜,我扼死了我的妻子。”

这出荒诞悲剧的主角即是名满天下的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他是法国最具原初思想也最受争议的知识分子之一,亦是“二战”后法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他是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旗手,被誉为“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奠基人。

然而,所有的名誉与成就在这一天崩坍了——“阿尔都塞主义随着阿尔都塞一起死了”!而法院“不予起诉”的判决更引起了舆论的愤怒与声讨……

从悲剧发生到辞世的十年,阿尔都塞的晚年罕为人知。这部自传不仅深刻反映了他晚年的思想,更是凝结了哲学家整个人生的精粹:他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并试图从内部记录、反思自己的疯狂,既详析了自己的成长、学习与研究经历,亦描述了当时的巴黎高师与整个时代的精神氛围。

这是一部自传,也是一部编年学术史,更是一部深刻探讨人性与罪责的惊世忏悔录。

路易·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1918—1990),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常年执教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出生于阿尔及利亚,并在那里度过童年时代。1932年举家迁回法国,1932-1936年在马赛上中学,1936年-1939年在里昂上高师文科预备班。1939年考入巴黎高师,因德国法西斯入侵而应征入伍,1940年被德军俘虏,关押在德国的战俘营,直到战争结束才获释。1946年重返高师学习哲学。1948年留校从教,任哲学辅导教师,福柯、德里达、巴里巴尔、米勒、朗西埃和巴迪欧等人都曾是他的学生。1948年加入法国共产党。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阿尔都塞达到了其理论生涯的巅峰,成为战后法国最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他患有躁狂性抑郁症,长期依赖于精神病治疗和精神分析。1980年,他因勒死妻子埃莱娜而进入精神病院治疗,被判定“不予起诉”。治疗期间...

(展开全部)

目录
中文版序言
法文版序言
来日方长
事实
年表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翻译很好,曾看过此译者翻译的戈德曼。原编者做的考订索引功夫相当扎实,注解也非常详实,着实不易。理论家写传记也会充满着术语,虽然不是思想性传记,但在某些细节里可以从大家的视角看见学术的荒诞不经。
小时候迷过柏格森、迷过熊十力,后来想想他们其实挺像的。后来又迷过阿尔都塞,仔细想想,倒是没谁跟他相似。第一篇写的像个准备认罪伏法的死囚。全书没讲自己的神学研究,但看着看着就想起圣女大德兰之类的人物。阿尔都塞或许就是一个清醒的疯子。
终于读完了,艰难而甜蜜。我想,不了解精神分析,不考虑精神分析对阿尔都塞的影响,就无法真正了解阿尔都塞。前些年读过《论再生产》笔记的我,曾经也将这位哲学家用“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反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断裂派”等标签贴好,而这本游离在“事实”与对事实的反思之间的申辩,让人无法拒绝伴随并最终透过阿尔都塞思考的邀请——他会说“引诱”,是他的欲望,欲望连接了他幻想的主体阿尔都塞与幻想的马克思,而我们也在其中理解了“阿尔都塞式的政治与哲学”何以可能,无疑这是一件有价值的事业。时代造就了阿尔都塞,而他也最终将自己写成了时代。 一点小意外:策兰居然也是阿尔都塞的朋友…这么看来阿尔都塞真的挺不幸的,一辈子都在面对朋友的自杀。
从那以后,我认为学会了什么是爱:爱不是釆取主动以便对自己不断加码、做出 “夸张”,而是关心他人,是有能力尊重他的欲望和他的节奏,不要求什么,只学会接受,把每一项馈赠当作生命中的惊喜来接受,并且有能力给别人同样的馈赠和同样的惊喜,不抱任何奢望,不做丝毫强迫。总之就是自由而已。为什么塞尚随时都在画圣维克图瓦山呢?这是因为每时每刻的光线都是一种馈赠。 生活,尽管有悲剧,但毕竟还可以是美好的。我已经六十七岁了, 青春不再,但我终于感觉自己——因为我不是为了自己而被爱——我感觉自己从未这样年轻,即便一切都快结束了。 是的,毕竟来日方长。
仔细看了他做精细精神分析的段落
仔细想了想,很难说更喜欢幽默冷硬的《事实》还是悲剧细腻甚至有点魔幻的《来日方长》。直觉作者是真诚点,一个哲学家的渴求,绝对不会是掩饰。
Statement of a manic narcissist
3.5 全面之自传当之无愧,由谋杀过程和点点后续发展切入,从头开始个人回忆。 尽管有着明确的个人成长与交际时间顺序的宏观脉络,但由于涉及主题多样以及微观各章分章方法,比起传统“线性交际史”认识,按主题“抱团”的分块个人剖析更恰当。 也因此,叙述中涉及主题不同,行文风格与使用方法便也不同:童年生活、性与爱欲、精神疾病、出轨和交际、案发后进一步接续发展等部分多采用精神分析和心理学自我审视; 理论接触、党派活动与论战、学界人士关系交往、著作成书前后、写作计划、国内外局势变化等部分多涉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政治、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阶级分析等等,二者占比前多后少但不差太多。 法共活动、法国学生运动与工人运动与戴高乐、理论探索发展、同拉康、朗西埃等人的交往与关系浮沉等收货不少,真诚、细腻、有趣。
凭借着手中微暗的烛火想要看清黑暗中的一切,乃至于靠想象填补无法看清之物,幻像变成了真实,虚假也就包含了真理,理智便也夹杂着癫狂。
不喜欢阿尔都塞奇奇怪怪神神叨叨的怪诞心理(但谁又不是这样)不喜欢阿尔都塞缺乏德性的情感生活(所有人都不该这样);但喜欢阿尔都塞的哲学观念(“哲学归根到底是理论中的阶级斗争”“提出论点,用以反对现有的其他论点”“最伟大的哲学家都是天生没有父亲的”“自己承担一切风险”)喜欢阿尔都塞的“communism小岛”喜欢阿尔都塞的“没有商品关系”喜欢阿尔都塞的“不自欺欺人”喜欢阿尔都塞的那句话——“是的,毕竟来日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