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荒野侦探的封面

荒野侦探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出版时间

2013-03-31

ISBN

9787208111691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2666》作者天才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成名作。

★波拉尼奥作品版图里的重要作品,处于波拉尼奥作品文学三角的顶端。

★进入《2666》的一把钥匙,波拉尼奥作品必读。

★与《2666》有可查证的关联:

虚构了同一个城市 圣特莱莎。

在第二部分中提及阿琴波尔迪。

在一场对话中,2600年被指为不祥之年。

在2666的笔记里,波拉尼奥说过,“2666的叙述者是阿图罗•贝拉诺[《荒野侦探》主人公]。2666就要煞尾了。朋友们,就说到这里吧。这是我所做的一切,我全部的生活经历。如果我还有力气,肯定会哭上一场。阿图罗•贝拉诺跟各位说:永别了!”

-

《2666》作者罗贝托•波拉尼奥写给失败一代的情书

永远年轻,永远荒唐地悲伤

-

十七岁的墨西哥法学院学生马德罗热爱诗歌,时常逃课参与诗歌班的讨论。在那里认识了自命为“本能现实主义诗人”的贝拉诺和利马。他们与其他诗人和艺术家为伍,在酒吧争论诗歌,大麻、酒精、性爱样样不缺。该诗派的精神领袖——女诗人蒂纳赫罗——据传多年前在墨西哥城北面的索诺拉沙漠失踪了。一半为了理想,一半为了躲避仇家,他们决定深入沙漠寻找她的踪迹,同行的还有妓女鲁佩。

离开墨西哥城后,他们被目击到在巴黎、特拉维夫、维也纳和巴塞罗那出没,干各种零工为生,却从未有人看过他们写的任何一行诗!年轻的诗人们经历了二十年不可逆的生命体验与幻灭……

《荒野侦探》是波拉尼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甫出版即一鸣惊人。1999年获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小说奖、智利国家图书协会大奖等,也因此让波拉尼奥扬名国际文坛,从此跻身拉丁美洲一流作家之列,称他为最具原创性、自马尔克斯以来最重要的作家。

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ño,1953—2003)出生于智利,父亲是卡车司机和业余拳击手,母亲在学校教授数学和统计学。1968年全家移居墨西哥。1973年波拉尼奥再次回到智利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却遭到逮捕,差点被杀害。逃回墨西哥后他和好友推动了融合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以及街头剧场的“现实以下主义”(Infrarealism)运动,意图激发拉丁美洲年轻人对生活与文学的热爱。1977年他前往欧洲,最后在西班牙波拉瓦海岸结婚定居。2003年因为肝脏功能损坏,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在巴塞罗那去世,年仅五十岁。

波拉尼奥四十岁才开始写小说,作品数量却十分惊人,身后留下十部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三部诗集。1998年出版的《荒野侦探》在拉美文坛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三十年前《百年孤独》出版时的盛况。而其身后出版的《2666》更是引发欧美舆论压倒性好评,均致以...

(展开全部)

目录
第一部 迷失在墨西哥的墨西哥人
第二部 荒野侦探
第三部 索诺拉沙漠译
后记
用户评论
每天最多看两页吧我就要睡了
《荒野侦探》的文本是向外指涉的,也就是说波拉尼奥邀请每一位读者成为侦探,进入文本内部,如奥德赛一般漫游与探索。令人叹为观止的第二部分是一群岛屿,互通水路或者干脆迷失在水域中,它们构成了整个拉美青年文学在特殊年代里的景观——浮花浪蕊、欢笑泪痕——不是某时某地的产物,反而具有某种世界性的视野。对于书中这群诗人来说,写什么无关紧要(这也是为何他们的作品极少呈现在小说中),重要的是书写的行为,这和做爱、贩卖大麻、办杂志一样具有一种以行动标志的特殊意义。波拉尼奥充满革命精神,《荒野侦探》恨不能将帕斯派斩草除根,同时他又是令人心碎的、疏离的、忧郁的,重叠的话语互相补充、拆台、抵消,最终在青春也都烟消云散时销毁了所有确凿的记忆。
“你可以用一首诗向一个女孩求爱,可是却无法用一首诗来留住她。甚至一场诗歌运动也无济于事。”
感觉自己读的和豆瓣短评里读的不是一本书……
第二部庞杂纷乱读得艰难,但重回1979年,公路上诗人们有搭没搭闲聊,平静反差感慨万千;一部拉美诗人、文学流氓无产者、问题青年版的滚滚红尘,无侦探胜似侦探,追寻散落江湖的隐约流言与传说;波拉尼奥真是诗人和迷惘青年的英灵殿,神助般通过他代言整整20年的无以倾泻的文学青年们的颓唐与炎凉
非常好看
我们这些被剥夺了基本权利的青年除了先锋文学别无选择
继去年读过《2666》上半年听了《卡拉马佐夫兄弟》之后,对大长篇渐成斯德哥尔摩。作为“绝望型读者”,有时一天也看不了5页。但就这样磨磨蹭蹭,也就这样带下来了。今天收到CUHK工作坊的正式邀请函,如是以前,根本无可犹豫。但我就这样看着这一事无成一年中唯一的期望,我害怕她去了一个方向,而我去了另一个方向。
“我很熟悉年轻诗人,确实有所不同,某些东西很让人怀念,比如同志般的情谊,强烈的共同理想,在任何拉美诗人聚会场合永远弥漫着的那种坦率。”而后幻灭
我们写作并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自我,或者只是想看看我们能走多远。 同样,我们阅读,也不是为了理解作者,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