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历炼精魂的封面

历炼精魂

张炼红

出版时间

2013-08-19

ISBN

9787208117877

评分

★★★★★

标签

艺术

书籍介绍

20世纪中期的新中国大众文艺改造,以旨在改戏、改人、改制的戏曲改革运动为代表,可谓是一场影响力极大、牵涉面极广、整合度极强的社会主义文化政治的具体实践。它直接关涉到“新中国”如何通过大众文艺实践的“推陈出新”来创造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并以此重塑现代民族国家理想和人民主体形象,包括如何完善宣传机制、变革政治形态、培育文化认同、重建社会秩序,进而如何再造民众生活世界及其伦理道德观念等重大理论与社会实践问题。

本书在新中国“改戏”的社会政治文化大背景下,从不同类型和专题的代表剧目入手,选取神话戏、人情戏、历史戏、鬼戏、“样板戏”等等做戏曲个案研究,通过考察其具体的改编过程及相关阐释,分析所谓新与旧、雅与俗、精英与民众的价值观念和趣味之间彼此妥协利用的微妙关系,以及政治改造要求和实践限度或曰阻力之间拉锯进退的曲折历程,有力地揭示出戏改运动具体过程和历史意义。

张炼红 上海浦东川沙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任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新中国戏曲改革和当代文化研究

目录
目录
序 论
第一章 重构爱情神话:在“越轨”与“反抗”之间
第一节 《梁祝》:乔装传奇与反封建主题
第二节 《白蛇传》:仙凡之恋的正义性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非常细致的点面结合的社会文化史论著,对于新中国的戏曲改造,以个案分析的形式,梳理得非常细致。要是文笔能再精炼一点,加强各个个案的代表性,篇幅压缩到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就更好了。
写论文参考,本书对50年代“戏改”运动剖析的入木三分,通过对《白蛇传》、《四郎探母》和《红梅记》等经典戏曲曲目的唱词、表演形式的分析,以及结合文艺领导层评论史料的“二级文本”,以类型化的方式将“戏改”中国家意识形态的还原,并延伸到40年代“新秧歌”到60年代“样板戏”的历史/现实谱系中,探索文艺与政治的对话关系。难能可贵的是,小红老师对文本“溢出”意识形态之外“文学性”的挖掘,是整篇论文的点睛之笔。精彩!(看好多豆友都称作者为小红老师,我也就跟着叫吧。)
补mark,博士论文的白手绢。小红老师真是把学问做到生命中的人。
新中国以来的戏曲改造,以抽象的阶级性取代了具体的人性,以单一的红光亮取代了色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一个个个案做得扎实、深入,读来非常精彩,也非常震撼!这与《红岩是怎样炼成的:国家文学的生产和消费》正好一起读。
缺乏理论的(历史)研究是多么无趣~
作者对越剧和沪剧的偏爱太明显啦!
《四郎探母》! 最近是四郎探母魔怔人 打算把序论和附录再看看,序论里提到“人民性”与“民间性”的关系很有意思。“戏曲如何通过情感伦理的展开,呈现民众日常生活的意义感和价值感。或者说,在戏里戏外,民众又如何以其不同于激进政治的‘细腻革命’来维系并展开日常生活世界……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层面,基于依存/冲突关系而同时形成的共命/压迫结构,其实就是生活世界与日常实践中水落石出的一体两面,而在各种既定的共命/压迫结构中,除却抗争决裂一途,弱者或弱势将如何贞定与自持……关乎是非、名实、义利、情理之间的权衡与取舍,一旦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就化为更真实而丰满的过程性考量,看似截然分明的取舍之间,是否存在着个体出于实际生计考虑而有所权益乃至妥协的辨析?” 好喜欢第五章“罪与罚”这个章节标题
作者对于那个年的责怨其实很深切,看的时候我也非常生气对于当时的一些政策和观念。但是胜在故事都讲得差不多了,版本的问题也讲的不错👍
当代文学读一遍,文学研究方法论读第二遍
最近读得最细的一本书,感触也颇多。我一直有个感觉,中国底层社会的价值观是与以戏剧为主的底层文化互动而形成的。因此,戏改是新建国后社会改造的组成部分,也是应有之意,而底层文化的喜好惯性又让所谓的改造一旦放松,就立刻形成反动与回潮,这让曾经的改造现有看来是个笑话。作者很用心也能进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而戏剧与时代背景又让这样的作品受众很低。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