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封面

中国当代艺术史

吕澎

出版时间

2014-10-01

ISBN

9787208125094

评分

★★★★★
书籍介绍

★记录中国当代艺术最新十年风云激荡

★富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史家吕澎,兼具大历史感与真性情

21世纪的头十年,是中国现实逐渐碎片化的十年。

我们需要在何种背景之上,才能真正理解十年来的当代艺术现实?如何理解无数碎片之间的断裂?那些行为艺术与新绘画之间的断裂,纸面行间与实地现场之间的断裂,国际语境与本土在地之间的断裂,社会巨景与个体意志之间的断裂。

艺术史家吕澎在剧烈变革的大时代中书写艺术家的工作。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讨论的是艺术家和他们作品的生存空间问题,以798为代表的艺术区、其他美术馆等艺术空间在政策调控和市场浪潮下的兴衰,以及艺术品交易市场的资本运作对当代艺术产生的影响。吕澎将“艺术生态”视为艺术生产的语境,更看作艺术生产的结构、过程与结果。潮涌潮落间,张弛不一的规则体制、狂飙突进的市场资本、过渡时期的实验空间,呈现出新世纪百态并进的激烈交锋。

下篇从艺术空间的讨论转向了艺术创作本身,全面记录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诸多作品与代表人物,如方力钧、张晓刚、刘小东、隋建国、周春芽等等。无法承继传统的“艺术与艺术家”,面对美学的彻底退位,形式观念的千山万壑,又将如何凝固观念于作品,突出重围,进入第二个十年?

艺术是前瞻的。把握当代艺术的现在,或许也就理解了中国社会的未来。

吕澎,艺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成都当代美术馆馆长。著有《溪山清远: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历史与趣味转型》《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合著)《中国当代艺术史:1990—1999》《20世纪中国艺术史》等书。策展有威尼斯双年展特别邀请展“给马可波罗的礼物”与“历史之路”,以及“溪山清远”系列等。

目录
序言
上篇 艺术生态
第一章 艺术体制与意识形态控制的式微
社会断裂与意识形态控制的式微
“上海双年展”与“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这本就舒服了很多,而且看的时候就有一种“哇这真是专业艺术批评”。也不知道上一本是咋回事。
所以出现了官方和体制外的断裂,尽管二者之间的流动也很多,形成一种我觉得可以形容为艺术界的权贵资产阶级的存在。而实际上,艺术上矛盾,正是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和一party制纲常独断的根本矛盾,后者是前者的根源,前者是后者的表现之一。
一般般 有的读不懂 没有啥逻辑
当代人不著当代史,这题目真够打脸的。以及《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是什么鬼,但凡接触点艺术就知道是后现代,中国美院副教授真够丢人的。没读过,纯吐槽
专门花了非常大的篇幅来讲体制问题,忍住想吐槽的心读了下去,读到后来感觉渐入佳境。但是如果能从艺术现象到社会本质这般,先写艺术作品本身,再写社会体制,可能读者会比较容易接受一点。不过查了查老师的学术背景,学政治出身,倒也是可以理解了。connecting the dots。
中国当代艺术的主角是所谓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他们负责模仿西方的样本,画廊经纪人负责操盘做局,艺术评论家负责鼓吹艺术与世界接轨,甚至还有艺术史学者参与树碑立传。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preview=1&pageType=1&isBdboxFrom=1&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10285500909419325469%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
“川军”包装成“新绘画”,策展人与他代理的艺术家的10年pr文汇编,谁说当代艺术史没有地域性
现在回望世纪初的十年,当时只道是寻常。中国艺术进入了一个更加复杂的新阶段。2001年中国加入WTO,经济腾飞,一切都在与国际接轨。艺术的新制度有了资本的介入,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艺术现象的多样化,画廊、艺博会如雨后春笋。如今回望,这是与官方艺术标准截然不同的中国当代艺术闪耀的十年了,全面拥抱“世界主义”。
一本买了很久一直放在书架上的大厚书。上篇谈论体制、市场、资本……除了回忆起在北京读书时常去的“798”,其余我依然很麻木;下篇的艺术与艺术家也许触目,也许惊心,但新鲜活泼。那些用身体诉说生命和反抗宿命的艺术家,对她们心存敬佩。比如何成瑶的《99针》和《妈妈和我》。让人心疼。如何“观看”与“被观看”一直是值得讨论的话题,尤其作为女性。之于我,不管艺术如何来,如何去,都会是一种永恒的“慰藉”。无法想象没有文艺的人生。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