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爱与死的年代的封面

爱与死的年代

[德] 雷马克

出版时间

2019-03-01

ISBN

9787208128798

评分

★★★★★
目录
1
2
3
4
5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读惯了军事角度的二战书籍后回头读文学性的作品多少有些不适 但和前者冰冷的理性与数字相比后者更贴近人类的基本感情;当前线摇摇欲坠,后方也面临着空袭带来的死亡威胁时作为一个基层士兵能做什么?代替自己的战友去慰问他们的家人甚至传达战友阵亡的哀报,在混乱和废墟中寻找着已经不存在了的家,徒然地在难民中寻找自己的亲人,在夹杂着残缺的尸块的废墟中体验着战争的绝望还是和一个姑娘在虚幻的爱河中寻求短暂的灵魂救赎?和西线无战事的压抑痛苦挣扎相比本作多了分彷徨 人人笼罩在战火死神的阴影下 而唯一的一缕微光便是名为爱情的期盼 火车站离别的情景是全书画面感最强最令我能够代入其中的一个场景;作者对空袭惨状的描写无异于对盟军战略轰炸乃至这场战争的控诉
雷马克的小说打动人心的永远不会是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简单的话语说出最厚重的感觉。二战德国在苏联节节败退期间士兵格雷贝尔回到德国休假,在那儿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变,他和伊丽莎白结婚了,厌恶战争的同时他开始质疑这场战争的目的。他从一名士兵变成了反战人士。回到战场后他打死了德国党卫军的死忠,放了苏联俘虏最后被俘虏悄无声息地打死在苏联战场。这个结局一定是这样不会再有第二个比这个更合适的结局。人类总以为他们已经远离了战争殊不知一切都只是潜伏在人类身边,纳粹刚开始也不过就是小酒馆的混混,二战期间纳粹铁蹄踏遍整个欧洲。恶的源头都是在暗夜里疯狂滋长,战争并不遥远。
平实文字写出战争恶态,战时后方写法,在前线英勇战士回家休假几天,再回战争无所适从的故事?天天空袭,随时死人,休假回家找不到爸妈,为了占国家便宜结了个婚,满街都是规定,到处都是互相举报,几个酒馆里的混混霍霍了全世界。结尾大概是最好的结局了。
雷马克的书最可贵的地方是他不仅写出了挑起战争一方普通人普通一兵的内心痛苦和外在苦难,还深刻揭示了缘起。他的书涉及了一战中、一战后到二战前,二战中后和二战结束后的内容,看了这些我会了解,人性的恶是跨越年龄、种族和地域的,现在所看到的西方的真善美,也是和我们走过了同样的路而来的,并且并不能保证其不会反复。感觉他还缺了一本,就是战争中德国处于优势时士兵的故事,或者就是我还没看到那里。总之,目前雷马克已经成为我村上、帕穆克之后最喜欢的作家,看来我小说也读的少!这本书最触动我的是结尾,已经反战的格雷贝尔打死了要杀俘虏的纳粹,放下了步枪,却被他善待的俘虏拿这把步枪打死了,也得到了内心的安宁---没有对错,这就是战争对人类社会秩序的破坏,无关善恶,只求活下去。
一生光阴浓缩为一个假期, 童年,追忆,婚姻,死亡。 在战争中速朽,也在战争中永恒。 非常好的反战文学。
结局像是在绝望中放弃了对生命的希望,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借着俘虏的恩将仇报的一枪,格雷贝尔解脱了,战争继续或是世界毁灭都和他无关,最后一刻,世界从未有过的完整
有些人躲过前线的枪林弹雨,可终究还是没能在残酷的战争中幸免于难,他们没有粮食最后死于饥荒,没有住所因此曝尸街头。有些人因为犹太人的血统被俘虏在集中营,有些人因为轮番的空袭居无定所,作者对战争年代中的所有人即便是交战的苏联人也投去了同样人道主义的关怀,也许站在个的立场上战争之中所有人都是无辜都很弱小被迫的去加入前线去战斗去迎接无时无刻不充斥着死亡阴影的日子,可是从一个国家从一个民族来思考,个体的生命似乎微不足道,每个人都有使命以及义务来捍卫种族的尊严,荣耀,不应该被外来轻易的践踏与毁灭。所以当格雷贝尔放走了那几个无辜的苏联人迎来的不是他们的感恩戴德而是他们残忍的杀戮。即便你不是士兵,也不来自军队,不过是一介平民,在面对曾经屠戮过你们族人的人,也应该带着一种仇恨,带着一种与之为敌的态度去迎战他。
我到底还是无法理解这样的“冲动”,到底为什么一次休假就能结成一段婚姻?一心知道逃不过重回战场的命运,又为什么还要给自己制造牵绊?既已有了新的牵挂,又为什么要在重回战场之后做一个“拯救他人姓名”的人?在战场上,自己在哪个国家的队伍里哪个国家就是自己的立场,只是听从命令举起枪射杀的人不该有太多想法的,那些想法终究会毁掉一切。可战场上也好,战场后方也好,无辜死掉的人已经够多了,为自己做一次选择又有什么不应该呢?
想起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战争里的普通人哪有那么多家国情怀,不过是想好好活着罢了,可是太绝望了,太绝望了,绝望到让人不得不相信希望
父母的行为让我们时常像个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