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儒学与汉帝国意识形态的封面

儒学与汉帝国意识形态

林聪舜

出版时间

2017-01-01

ISBN

9787208140967

评分

★★★★★
书籍介绍

尊君、造“士”、大一统、改制、三纲六纪、“国宪”《白虎通》……

汉代儒者如何重新诠释经艺,成功改造先秦儒学,一步步建立了一整套帝国意识形态理论?

坚持道德洁癖,抑或与统治权力结合?

儒者如何一面与现实权力周旋,一面苦心孤诣留住些许儒学理想的宏愿?

——————————

本书内容主要着墨于汉代儒者是如何成功改造先秦儒学,一步步建立了一整套帝国意识形态理论的。

本书以儒学发展成为汉帝国意识形态之核心为主轴,探讨汉代儒学有哪些特质,让它成功扮演帝国意识形态的角色;又是如何自我调整,使其在长期思想竞逐中胜出。本书也特别留意庄严的儒学论述背后蕴藏的权力关系,诸如经学理想、帝国统治、

林聪舜

汉族,1953年生,籍贯台湾彰化,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现任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所)教授。曾任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所)主任、《清华学报》主编、《清华中文学报》总编辑、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富布赖特基金会”访问学者、香港岭南大学客座教授。

目前研究领域为汉代学术思想、《史记》。已出版专著有:《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变迁与发展》、《<史记>的世界:人性与理念的竞逐》、《向郭庄学之研究》、《<史记>的人物世界》、《西汉前期思想与法家的关系》、《台湾新统治霸权的形成》(评论集)。

目录
新版序
自 序
第一章  汉代儒学的一个侧面
——思想、统治与权力运作
一、汉代儒学的时代课题:论述为帝国需要的统治思想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秦的暴亡,给汉初的皇帝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秦以法御下,严刑厚赏,缺乏意识形态的缓冲,在外力的冲击下很快就灭亡。汉初皇帝面临如何长治久安的大问题,且刘氏起于微末,儒家在适应当时的政治环境,为统治阶级提出了意识形态,起到了说服被统治阶级,自觉认同的作用,同时儒士成为儒家思想的承载体,介入帝国的政治的运作,为自己的抱负施展提供可能
四平八稳
电影《辽沈战役》里101有名言:“问题是我只准备了一桌饭,来了两桌客人,这个饭怎么吃?”读此书,亦有同感。初看书名,以为是一桌大菜、硬菜,结果端上来的,只是些寻常小炒,让人觉得很不过瘾。 该大书特书的没有细致深入,而可有可无的东西(如遍布全书的韦伯、葛兰西、福柯、阿尔都塞等,实在没必要硬往上套),则反复出现(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概念至少出现了三次)。此外,既然写“儒学与汉帝国意识形态”,但却没提王莽,还有比皇位易主更大的意识形态问题吗?同时,讨论儒生政治集团的兴起,却没说石渠阁会议,只讲了汉武帝的几个诏书,殊不知历来都是文件归文件、实情归实情。最后,第七章浓墨重彩写“罢郡国庙”问题,但对其中的关键争议——“是否毁武帝庙”(亲尽宜毁与宗不复毁)只字未提,颇有老婆饼里没老婆之感。
台湾学者写的一本研究汉朝国家构建的准―思想史著作,将西方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结合起来。写得比较简单,但是主要内容仍然是考察汉代儒家如何坚持儒家的政治理想和为君主服务之间搞好平衡。有意思的是作者不试图提高心性儒学,而是为汉儒做辩护,尤其是政治儒学和心性儒学之间的争论很有意思。
神奇理论框架与神奇观点的嵌套,也是没谁了,大失所望!
没见过这么啰嗦而空无一物且通篇车轱辘话并内核是权力舔狗又红又专的学术著作。实在是读不下去了,简直侮辱文科这个词汇。
稀烂。。。
有启发的地方,但是否归根结底不过是不断摆弄着权力理论?各章类似砖块一般整齐的叠放,是个别的叠置,而不是线性地向前。此外论述也显得疏浅了?教材式的条分缕析,史料呈现也不够。
叔孙通之谀"缓导" 陆贾"逆取顺守"史服 韩婴&lt;诗&gt;教造士. 贾谊意欲"积礼义而民和亲" 所谓"天子如堂 群臣如陛 众庶如地"礼序诸王群藩 教化规训万民. 仲舒开士大夫传统者 在虽追求儒家理想 即所谓"更化" 亦借由垄断经学专擅仕宦利益 故而儒生坚定磐石不可移也. 董生之说 天人感应源于阴阳五行 三纲大一统思想钳制无异法家. 光武赖豪族兴 "小共同体"发育势必威胁刘汉 故一再加强皇权 遂有&lt;白虎通&gt;稽合图谶 言皇帝"受命于天" 明三纲又立六纪 礼教酱缸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