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人的境况的封面

人的境况

[美]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

出版时间

2017-04-01

ISBN

9787208143180

评分

★★★★★

标签

社会学

书籍介绍

在本书中,阿伦特力图表明“积极生活”的三种活动——劳动、工作和行动——的区分是基于人的条件而做出的,她理解的人的“条件”,既不是所谓人的本质属性,也不是康德意义上规定人类经验方式的超验条件,而是人在地球上被给定的那些生存条件:劳动的条件是人们必需维生,工作的条件是人们必需建造一个人造物的世界,行动的条件是人们必需在交往中彰显自己,回答“我是谁”的问题。离开了这些条件,生活就不再是“人”的生活了。在此意义上,人是被条件规定了的存在(conditioned beings)。但他们的活动又创造着自己下一步生存的条件,比如劳动超出家庭和国家界限的全球化发展,和人从宇宙的角度对地球采取行动,都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未来的生存处境。本书在结构上另一个值得关注之处是“积极生活”(vita activa)与“沉思生活”(vita contemplativa)的二元对照。第一章给出的两种生活的对照,为全书确立了一个隐含的背景框架。实际上,只有在此二元对照下,劳动、工作和行动才可能有效地保持自身,因为与两种生活方式相应的,是古代西方对两个世界的想象:柏拉图的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或基督教的尘世之城和天上之城,前者是变化的、有死灭的,后者是永恒不变的。在那里,制作或工作被当成一切活动的原型,人在制作中模仿神圣世界的创造,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和荣耀都来自后者,后者才是他渴望回归之所。阿伦特认为这种沉思生活高于积极生活的等级秩序,在传统政治思想中导致了对政治的伤害,因为政治哲学家倾向于以制作模式把行动理解为按照某种真理来统治。但对立之消隐的灾难后果,要在世俗化的现代才清晰地浮现出来。在神圣世界不再被信仰,沉思“被逐出有意义的人类能力行列”之后,制作活动也失去了衡量他的产品真实性的标准,作为人造物的世界越来越相对化,丧失了它得以立足的持久性和稳固性。二元世界观的消失,一方面让现代人丧失了作为生存条件的“世界”,另一方面人被抛回到自身,返回到孤独内心来寻求真实性和确定性的基础。“世界异化”和“向自身的回返”最终以牺牲世界和牺牲行动为代价。虽然在现代早期,人作为制造者获得过短暂的胜利,那时人曾被高举为目的,但“由于现代的世界异化和内省被提升为一种征服自然的无所不能的策略,也就没有哪种能力像制作——主要是建造世界和生产世界之物的能力——一样,丧失得如此之多”(本书第242页)。在最后一章,阿伦特哀悼了技艺人(homo faber)的失落:匠人精神始终预设了一个物的世界,在那里,物质闪耀、语词可听,但在世界塌陷,甚至被还原为生物循环意义上的自然的情况下,最终是劳动动物(animal laborans)取得了全面胜利,而这就是我们已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目录
导言 玛格丽特·加诺芬 / 1
前言 / 1
第一章 人的条件 / 1
1. 积极生活与人的条件 / 1
2. 积极生活的术语 / 5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用了四个月左右完成一刷
需要二刷。这个人的大脑真让人着迷。
阿伦特用vita activa的术语,来指示三种根本性的人类活动:labor、work和action。这三种活动之所以是根本性的,是因为它们每一个都相应于人在地球上被给定的生活的the basic condition。“积极生活”本身是中世纪哲学对亚里士多德的bios politikos的标准翻译,在奥古斯丁著作中已经出现,在那里作为vita negitiosa or actuosa,仍反映了这个词的原初意义:一种致力于公共政治事务的生活。随着古代城市国家(城邦)的消失——奥古斯丁也许是最后一个至少知道作为公民意味着什么的人——积极生活这个词失去了它特定的政治意义。开始意指所有致力于此世之事的活动。从而包括了全部人类活动在内,并被沉思要求以差不多等同于希腊的不宁静(askholia)来再定义
整个假期所有的精力都花在阅读这本书或者为阅读这本书做准备上面了。最后收获颇丰。阿伦特的思想史功底深厚,书里面的议论都是有的放矢,信息量更足。不过本书的一大特色是:主线被安排成了一条暗流,潜伏在概念的辨析和思想史的梳理之下。结果就是整理起来很费劲。
不搞政治就不是人 补 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 观念上(20210331)
被她惯常飘忽夹缠的文风虐过后,再回来看此书竟觉得莫名顺畅清晰。应该说她思想理论的基石在此书里都能找到,读懂她对之于人的境况最根本的活动——劳动/工作/行动的三分法,也就理解了她的一些核心论点,现代劳动解放为何不能带给人类自由而是迫使全体人类处于必然性之轭下;在言行中彰显自身的需求是如何内在于人类;显现空间如何以(根植于人的复数性的)公共领域为基础,而社会的兴起却导致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同时衰落。除了人的诞生性与开端启新的能力,她还提到了宽恕与承诺对于打破(不可逆转的)行动引发的因果链条的作用。可联想到当下时事,对那些既无法惩罚也无法宽恕的罪行,除了“把磨石栓在他脖项上,把他丢进海里”,很难再有别的态度🤷‍♀️莫名想起鲍曼在他最后的小书《怀旧的乌托邦》里声嘶力竭地呼吁“增进对话”🤷‍
积极生活。
“劳动最光荣”和“消费社会”的叠加使个人财产与社会的关联无限强化,进而使得公共场域的无限扩大。大数据时代的科技进一步挖掘私域存量,使“私人性”被无限压迫至“身体性”的单一维度,作为“自由”的最后处所。自然而然,行使身体的权力成为个人的最后抗争,所以少子化和不生育的结果是显而易见。讽刺的是,“劳动”和“消费”、马克思和洛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者在公共场域对私域的侵占上,南辕北辙却走到同一个终点。那么,剩下的问题在于,“自由”是否是人类活性的源泉?以目前公共场域的侵占速度,中间组织的解体近在眼前,社会原子化的风险值得关注,而一旦“原子化”形成,“自由”的选择将异化为“虚无”和“社会”两种可能,前者疯癫,后者集体无意识,无论何者,非理性程度将进一步加深。——写了25篇思考笔记,回看,愚人思考。
阿伦特带着机器化时代的问题域,重构了马克思和西方政治哲学。劳动一节,提出对消费的批判,开启了鲍德里亚?(劳动者和技艺人的区分。)行动一节对故事的推崇,不得不让人想到本雅明。
值得六颗星 期待二刷 性感大脑超群洞见 第一章读的晕晕乎乎 第二章开始渐入佳境 从第三章开始持续脑袋里放烟花到结束 私以为第三、五、六章最精彩 不要放过注释! 最奇妙的是这本书和索拉里斯星同时读 读到212的时候终于想说哲学版本就是它了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