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的封面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美] 巫鸿

出版时间

2017-06-30

ISBN

9787208143470

评分

★★★★★

标签

建筑

书籍介绍
在探索古代文明的历程中,艺术与建筑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远的文化内涵。本书通过深入剖析古代中国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充满智慧和美感的时代。从青铜礼器到宫殿陵墓,从宗庙到墓葬,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古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者简介
巫鸿是一位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和策展人,现任芝加哥大学教授。他在中国和哈佛大学接受教育,获得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巫鸿致力于中国古代、现代艺术以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代表作包括《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等。他曾获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和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是大陆赴美学者获得这两项荣誉的第一人。
推荐理由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一书深入探讨了古代中国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概念,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纪念碑性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演变。作者巫鸿通过结合宏观和微观的视角,揭示了古代中国艺术与建筑在政治、宗教、礼仪等方面的深刻意义。本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还展示了古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适合哪些人读
对古代中国艺术、建筑和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对纪念碑性概念和跨学科研究方法感兴趣的学者
希望了解古代中国文化和社会背景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中文版序
插图与地图目录
年表
导论 九鼎传说与中国古代的“纪念碑性”
第一章 礼制艺术的时代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终于找到这本书,不得不说作者的行文抽丝剥茧,实在吸引人,有如推理小说。但是把第一章及晚近的中文版序,与贝格利“科索沃式”的书评一比较,不难发现巫鸿这书的核心漏洞所在。如近来电影《利刃出鞘》所说,甜甜圈中间空的地方没有填好——我估计这个坑也没人来填了。而尽管如此,作者的视角令大多数中国读者为之一振,针对这书所展开的辩论和启发,无疑会把东方美术史推向一个更积极的层次。
两个线索:一个是文化比较的线索,即通过“纪念碑性”在中国古代美术中的特殊表现来确定这个艺术传统的一些基本特性;另一个是历史演变的线索——通过对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的观察去发掘中国古代美术内部的连续性和凝聚力。
好的艺术史家一定是好的策展人,他能够非常自如地引领读者/观者的视点。作为聚焦纪念碑性重构的艺术史的阈限点,“透明的石头”在承继了纪念碑的礼制性、劝诫性艺术特性以及政治功能外,还被注入了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思路和美学表达,本身就展现了生与死的阈限性,一种过渡的之间状态。在这类阈限空间(liminal space)中,士人借助反书铭文在宏大中插入了自己的“细微”。就章节安排和策展轨迹而言,以此为终章使得读者/观者能够自如转身,既不用折服于令人望而生畏的“楼”,也不会耽于向内转的琐碎心绪。然而,透明的石头并未形成定论,它只构成了短期内的突破。之后的日子里,士人们更偏爱“卷轴与册页”。我猜想,大概是因为它们较石碑或石棺轻便却又不失物质性,最终成为士人们抒其胸臆的对象以及人际酬酢时的礼物。
感觉没有理解透彻,都不好意思标记已读。不过很喜欢“友人与同僚”那一章。党锢之祸的儒士李膺,选择避世的陈寔,很有趣了。儒家思想后来一直为政治服务了,如果皇帝不仁道,也只希望他自己能有所反思。儒士之间似乎有心灵感应,包括后代也通过这种墓葬的纪念性,得到了声名和好处。“因为他们与死者曾经有过或认为自己与死者有过特殊的关系,并希望把这种关系公开化。由于东汉时期墓地已变成社会生活的中心,因此葬礼就成了感情与政治表白的最佳场合。”
终于看完了,2018年读过的最棒的一本书。个人觉得开篇的九鼎之论,和后面关于武梁祠壁画以及丧葬正反铭文的讨论最精彩,希望有时间可以写个读书笔记。最后想说,巫鸿可真是厉害。
行外人因为对纪念性感兴趣而读,没有很多专业的看法。但囫囵吞枣的读过之后,还是有很多领会。用纪念碑性穿针引线
以前比较少读这一类的书,因为曾有过一种偏见,即:近现代中国籍作者对于艺术有关的文字,总有谄媚之感。巫鸿,将所有文物门类进行了合并,用比较物质层面的角度论述了“纪念碑性”的物质层面艺术的产生与演变。虽然让我管中窥豹,但也得以见识古中国的荣光。
读完越发感概公立博物馆还是被考古学、历史学所统领,展览逻辑逃不出这两个学科框架。巫鸿用一个“纪念碑性”把玉、青铜、石、墓葬、宗庙等概念联系起来,助人开阔思路。但读到最后一章时也曾怀疑其是否陷入了以图证实的困境。再返回去看本书的序言,他提醒读者到:“要把本书看作重构古代美术宏观叙述的一种尝试,而不把它当成提供研究材料和最终结论的教科书或个案分析。” 确实,任何学科及其研究方法都有局限性。大部分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也不是单由历史学、考古学或美术史学就能盖棺定论的。
今天總算幹了件正經事。巫鴻的這本和《黃泉下的美術》對於美術品背後觀念的解讀對我很有啓發。
虽然总觉得书整体的主题与脉络有点混乱,但每个小部分各自分开来看都还是挺有趣的。第四章无聊些。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