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废墟的故事的封面

废墟的故事

[美] 巫鸿

出版时间

2017-06-30

ISBN

9787208143487

评分

★★★★★

标签

建筑

书籍介绍
在历史的长河中,废墟见证了无数文明的兴衰和变迁。它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艺术家的灵感来源。本书通过深入剖析废墟的故事,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界,感受废墟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作者简介
巫鸿是一位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和哈佛大学接受了系统教育,获得了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巫鸿致力于中国古代、现代艺术及美术史理论方法研究,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等。他曾任教于哈佛大学,1994年获得终身教授职位,并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成为首位获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和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的大陆学者。
推荐理由
《废墟的故事》通过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废墟的视觉感受和审美,以及废墟在现代视觉文化中的演变和意义,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废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这本书不仅详细介绍了中国废墟的艺术表现和象征意义,还涉及了废墟与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等多学科领域的交织,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废墟文化的平台。
适合哪些人读
对历史、文化、艺术、考古学感兴趣的读者
想要了解中国传统审美和艺术表现的读者
关注当代社会变迁和文化冲突的读者
以及对废墟文化和视觉艺术感兴趣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废墟的内化: 传统中国文化中对“往昔”的视觉感受和审美
传统中国美术中的废墟在哪里?
丘与墟:消逝与缅怀
碑与枯树:怀古的诗画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独特的角度,从古至今,从西方到中国,对于废墟这种独特场所的考察,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冲突,值得深思。
周六来公司加班,看完了这本书。真心希望每个学者都能像巫鸿老师这样明白说话,说人话,不要说车轱辘话。
中西方艺术对残缺美的不同理解。
糟糕的中国当代艺术。
从中西国的传统古典绘画艺术到现代艺术,从石碑但绘画到摄影到行为艺术,从历史的怀古,往昔的惆怅,名族记忆与历史伤痕,到对现在工业和城市化的艺术反思,我们看到多个民族和多个时代关于废墟不同的阐释与意涵。对艺术的解读,对文化的理解,对现实与人的凝视,文采性与艺术性,视觉话与深度,这本书让人受益良多。
听今夜星光灿烂读,会有双重的致幻效果
比起我想象中的废墟,本书的视角更广更深。 也许疫情中的我也是身处一片由内而外的废墟之中,对废墟艺术不知不觉就更加沉迷了。
这次终于是把整本啃完了。
@2020-07-30 21:15:53 @2021-07-02 07:32:46
依然有趣!从未想过废墟可以在如此多的艺术形式和媒介中展现(绘画、石碑、拓本、古树、建筑、历史遗迹、影像、空间装置、行为艺术……),其中具不同时间性的喻象或图像在并置的再现中不断互补互动,不仅构成了中国本土的废墟观念和时间图像,也成就了中西文化的历史互动,即又回到巫鸿最拿手的对时空张力的敏感关注和对媒材间互文性的把握。对非中国起源的图像和视觉形式(如画废墟、油画、空间装置、视觉技术等),巫鸿也揭示了他们被纳入中国现代艺术和视觉文化的原因,这一点对我很有启发。真是读其书想见其人。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