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空间”的美术史的封面

“空间”的美术史

[美] 巫鸿

出版时间

2018-01-01

ISBN

9787208145269

评分

★★★★★
书籍介绍
《“空间”的美术史》是巫鸿教授应OCAT研究中心之邀于2016年6月20—22日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进行的系列讲座的整理出版。 美术史对视觉对象的分析长期以来围绕“图像”和“形式”这两个核心概念展开,而“空间”及与之有关的概念不断出现在作者的美术史写作中,开始形成观察、描述和解释美术作品中的一个框架。 《“空间”的美术史》以“空间”为线索,将作者多年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在方法论的高度上进行整合,并从教育者的角度,首次为国内年轻学子开启“讲习班”模式,为学生总结自己以往研究的意图,讲解自身的治学经验。 讲座部分中英文共同呈现,同时收录与中央美术学院郑岩教授、浙江大学沈语冰教授和广州美术学院李清泉教授的三场精彩对谈,带来对“空间”主题的多角度思考。 巫鸿,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著名美术史家、艺评家和策展人。现任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及斯玛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他是许多国际委员会的成员,包括美国古根海姆美术馆亚洲艺术参议会委员、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馆群(OCAT)学术委员会主席和余德耀美术馆学术委员会主席。 主要著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等。 译者:钱文逸,艺术史研究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中世纪晚期至早期现代的欧洲视觉文化及艺术史学史,在伦敦大学学院艺术史系获得本科及硕士学位。于2016至2017年任OCAT研究中心公共项目部副主任。
目录
“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丛书”序言
自序
引言 美术史中的“空间转向”—一个被忽略的学术潮流
第一讲 空间与图像
第二讲 空间与物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所以说呢,国内的理论家落后是想法的落后,观念的落后,不敢做,不敢放手去干,胆子小,那就啥也做不出来。
算是一个总结,没有太意外的东西,反而被半本是英文的操作惊到了……
经过整理的讲座稿,思路倒也清晰,印刷质量也非常不错。不过出版社有圈钱嫌疑……
有一種上個學期的課程的參考答案的感覺 XD
好看。“空间”概念对于绘画、器物、墓葬整体的解读,先是绘画中的形式空间与图像空间,视觉形式建构起图像学意义,屏风、镜子以及目光的空间延伸解读非常精彩,特别想起潘在解读室内肖像画形式变迁时角落的圆窗与横梁的作用,不是独立的图像志符号解码而是整合进一个统一的分析系统。器物一章是将物体与空间的隐含关系放在空间化与形成媒介的各种解构中,绘画平面与叙事序列,以及也许潜在的移动观看产生的空间。第三章展示古人缜密精妙的时空观,幻想与经验塑造变化着的空间(甚至调动感官的设计),开放与封闭的循环。案例分析抽丝剥茧非常过瘾,指向的不是空间是什么而是空间如何存在的问题。(对想象的想象力实在太重要了)
把「空間」當作美術史的方法論,巫鴻真的很敢!雖然材料多是器物、墓葬、卷軸、屏風、敦煌這些講過讀過的個案,但置於「總體空間」裡去體驗物質視覺空間、知覺空間和經驗空間的差別,並把空間概念上升到圖像、形式之上而達到「多維指涉」,這樣的理論建構太了不起了。誰在看?如何看?看什麼? #讀而愛#066
#购于三联韬奋# 因果性是实体之间的一种关系。空间-时间是一个连续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事件都和它以前和以后的事件有关。流行的因果性概念把事件和事件相区别,现在的观点没有做这样的区分。事物已经是运动的综合,当事物的一种或更多种运动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时,它就变成一种原因。一切因果关系都隐而不见,在空间上,原因一定接近结果;而在时间上,它是直接先在的东西。由于科学运用数学描述所取得的进步,因果性概念已经过时。对我们来说,有意义的数学描述肯定说明某种东西。如果公式表明某种东西,那么它们就说明了两种运动相互决定,在这里,这种相互决定被看作因果关系。相互性是独立的、但又是有关的范畴,性质、状态、整体、部分、数字或运动使范畴完满。
读了一下前边的中文。图像(平面)—物(立体)—综合(四维往上)。“空间”是被框定的。最爱第二讲的玉璧、铜镜和椅子(确定 位 ),还有第三讲里的灵魂在墓中巡游,身体的材质变化,内外的倒转,阶梯状的微型化。嗯,还是很喜欢巫鸿。
非常喜欢用例 从《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空间观念去区分南壁与北壁、《重屏会棋图》制造出绘画中幻象、《女史箴图》镜像关系
似乎是知道的概念,但巫鸿把它命名而体系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