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福柯的生死爱欲的封面

福柯的生死爱欲

[美]詹姆斯·E.米勒(James E. Miller)

出版时间

2018-06-01

ISBN

9787208148864

评分

★★★★★

标签

社会学

书籍介绍

☆哲学思考与“极限体验”交织,生活与思想的相互解读,在欧洲思想背景中理解福柯,20世纪西方思想的关键读本。

☆本书不仅是一部思想大师的传记,更是一次关于“人如何成为其所是”的伟大的尼采式探求。

☆北大高毅教授精修译文,作序推荐。

福柯是当代最出色、最具吸引力、最受关注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不仅仅诉诸于文字,而且也在他一生都在进行的“极限体验”中得到了体现。同样使我们印象深刻、深受吸引的,不仅仅是福柯优雅、流畅的遣词行文,具有冲击力的思想观点,还有他独具特色、极为丰富、引人注目,同时也备受争议的人生经历。作者詹姆斯·米勒具有深厚的哲学背景和优秀的写作能力,对福柯作品进行了细致的研读,整理并参考了大量材料,探访了各种相关人物,在此基础上,撰写出这本优秀的作品,记述福柯的“哲学生活”。

------------------------------

孤僻怪异的少年,毕生的自杀准备,狂暴的生活偏好,山谷与车祸的神秘启示……

福柯的生活同他的思想一样丰富、迷人又充满争议:童年时期对同班男孩的别样情感;大学时期屡次的自杀尝试;初入学界,对笼罩学界的大哲萨特的反对与批判;在德里达当场批评《疯癫与文明》时的一言不发;对政治运动暧昧不定的靠近与远离;对伊朗革命的矛盾态度;与德勒兹的学术同盟及其日后的解体……在米勒的这本书中,福柯的这些经历,都与他的思想——对法国科学史与认识论传统的继承,对现代人道主义的反对,对非理性、异常、区隔的关注与考察,对现代社会中权力关系的揭示,对结构主义的抗拒,对死亡主题的迷恋——相互交织在一起,为我们呈现出福柯的生与死、爱与恨、行动与思考、体验与激情。——“从存在中取得最大收获和最大乐趣的秘诀,就是过危险的生活。”

---------------------------------

米勒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跃动、炽热、无畏而闪亮的心灵——诚然,它或许带有些许自我解构的意味,而且都太人性,但它永远不会被诟病为陈腐、平庸、无名和幼稚。——《纽约时报》书评

米勒这本颇有争议的书是严谨而繁复研究的产物……他讨论了疯癫、死亡和同性恋,尤其是用大量形象生动甚至近乎感官层面的细节描述了施虐-受虐文化。——《新共和》

这本书是对福柯的一生充满想像力的大胆诠释,人类三个世纪的现代性遗赠下来的道德和美学传统被这本书拓广甚至颠覆了。——《波士顿环球》

詹姆斯·米勒谈论性与哲学、尼采与艾滋等话题的方式可能会让一些读者震惊……但正是通过这些看似悬殊的元素,他建构出一种爱欲的人生。——埃德蒙·怀特(Edmund White)

这本惊人之作,因其思想的灵光极具启发力;反响之大,也与其讨论的对象极为相称,可以说是进入20世纪晚期西方文化的一本关键性读本。——萨义德

目录
译者序
关于资料来源和译文的说明
注释缩略语说明
第一章 作者之死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陆陆续续读完,非常生动的一部思想传记。那种关联于传主学术生涯和他反叛的戏剧化生活和宏阔的内心剧场之间深度的牵扯,令人震撼,多少有些小说的风味。第八章尤为激动人心,让我满足了对福柯爱欲生活的猎奇式的深度迷恋,而他的色彩各异的朋友们,又是那样个性鲜明、丰满而立体,形成一个迷人的互文式交际网络。不同于学院里的高头讲章,以一种“别于存在”的另类“求知意志”而践行一种“危险”而“彻底”的“生活政治”,不仅于传主的写作风格而言,于这本传记多少散漫的散文化文体的特质而言,在“方法”上是不是更接近于福柯呢?当然,文末若附有一个简明的福柯年谱作为提示传主各种夹缠的生活事件之意义的基本线索,对于读者而言,或许是一份很好的指南吧。
这本由美国人写的福柯传记有些地方还是饶有意味的,比如它隐约表明了这样一种认识:福柯的思想其实是到了美国才得到充分的完成。和真正肆无忌惮地放纵身体的美国人相比,法国人的性解放就仅仅只是话语上的承诺。 和五月风暴保持距离的福柯,某种意义上更接近石墙风暴代表的精神。这本书呈现的福柯更像是一个同性恋和酷儿思想家,补了马尔库塞的缺,可能因为福柯所描述的那种谱系学历史很难在美国找到它的踪迹。
用自己的一生和全部生命激情来践行自己的哲学的哲学家的传记。 这跌宕起伏的一生值了。能浪的都浪过了,能写的都写了。 最重要的是一直在把自己当做实验品和体验品来检验和追求那种非理性的生活,同时试图揭示在现代的生活方式中传统理性主义的危害和弊端,乃至对人类的摧残和扭曲。于是乎,他老人家试图反向而为之通过非理性来突破这样的桎梏,从而达到超越的目的即使达不到也可能给人类做一个参考。在这个意义上他就是后现代的默默修行的佛祖阿,就是一生都想顿悟的禅宗阿。 这样的人生态度无论好不好(在价值判断上见仁见智),但对其他人的吸引力却是巨大的和致命的。毕竟,放飞自我并不容易。而能用生命去放飞的人更应该值得钦佩。 牛逼的勇敢实践的非书斋哲学家。读的不是神经叨叨哲学而是生死爱欲纠缠的人生,这谁敢不爱!哈哈
福柯的哲学是行动,是生命本身。生命是一个为欲望、意志、爱赋予形式的过程。在福柯的生命中,通过各种“极限体验”,通过各种向界限之外的探索,形式向无限的可能性敞开。这种敞开就是福柯的最迷人之处,最哲学之处。
渐渐地,我明白了迄今为止所有伟大的哲学都是些什么样的东西:它们原来都是其作者的个人坦白,都是一种无意识的、未被注意到的传记。
尼采迷弟福柯的极限体验:癫狂、梦、性禁忌、死亡迷恋、投身各种政治斗争坚持不懈的批判……“最好是使残酷外在化,而不是使它内在化,这样会更健康,更主动,而不会陷于虚弱和被动”简单说就是去折腾这个世界,不要内耗。
米勒以“极限体验”、尼采式的伟大探索为线索贯穿传记,既讲述了福柯的思想探索、也把颇具福柯特色的与这一探索相关联的其亲身体验的历程叙述的引人入胜,尽管在某些部分读起来实在是让人头疼。“重新认清人是什么和人能成为什么”,对“越界行为”的“无条件美化”,一个我是如何成为现在的这个人、以及我为何要为做这个人而经受苦难的问题,以及其晚年对我们和我们自己的关系、所谓的真实义务的思考,对批判、自由、超越性的解释,局外的思想、奇特但却别开生面的生死观、古希腊思想的重述、以揭示划分的历史起源的方式非难习见、不服管的精神。阅读中有一种如履薄冰之感,踏错一步似乎就会对这个文风独特的人产生错误的理解。不知道在今天的尼采式梦境里会不会梦到这个戴着眼镜、一副萨德主义虐待狂形象的光头。
哲学家的传记也充满了哲学。这本书很好的梳理了福柯的一生,将生活经历、行动与其作品、思想进行联系书写。整体脉络清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将一个疯狂深沉的哲学家跃跃纸上。不过我还是功利不够,很多哲学话语看不懂。
了解福柯,就像了解一个恋人一样。
考据严谨,注释异常详细。十五岁时读过性经验史,现在读过这本书可以理解一点前者的东西了。 国家权力已经吞掉了太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