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的封面

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

叔本华

出版时间

2018-05-01

ISBN

9787208148970

评分

★★★★★
书籍介绍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1788年2月22日诞生在但泽(今波兰格旦斯克)一个异常显赫的富商家庭,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叔本华家产万贯,但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25岁发表了认识论的名篇《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30岁完成了主要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首版发行500本,绝大部分放在仓库里。53岁出版《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62岁完成《附录和补遗》,印数750本,没有稿费。65岁时《附录和补遗》使沉寂多年的权本华成名,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1860年9月21日在法兰克福病逝。

用户评论
阅读叔本华,如沐春风,如饮佳酿。 “一个个体在另一个个体的身上重又直接认出了自身,重又认出了自己的真实本质。”叔本华对<同情>的诠释多么感人肺腑啊,虽然尼采说叔本华对同情的理解是肤浅的,查拉图斯特拉说那个悲观主义者曾试图把他引向同情的陷阱,但我仍然觉得叔本华对同情的理解是温暖有力的。 (谁要是一睹至高、至深的道理),心结尽开,疑虑尽释,所做的一切尽成泡影。
真是酣畅无比 叔本华未免太可爱了吧!
快感和享受,就算是得到了它们,也是骗人的玩意儿;快感和享受并不曾真的给予我们它们所许诺的东西,并没有让我们的内心得到满足。我们只有一个与生俱来的错误,那就是认为我们来到这一世界,目的就是要过的幸福愉快。
老叔认为人性是不会变的,但是人对自身本性的认识是会变的。所以什么样的错误可以原谅什么不能?论心不论迹。他的思想非常东方,他看过易经尚书以及印度的典籍,经常引用,处处都与我们的古老智慧相互呼应,韦启昌翻译的真好,好读又好看,五星。
结果印象最深的反而是最后一篇通往解救之路。“谁要是一睹至高、至深的道理,心结尽开,疑虑尽释,所做的一切尽成泡影。” 叔本华的哲学真是有种奇妙的魅力…
再度一遍…
2023.6推理的挺热闹的,然并卵。
原始的意欲是一生之敌。叔本华说性格是与生俱来的,不可改变的,但我相信把同一个人放在不同的家庭中长大,他们的性格可能有天壤之别。所以幼时的经历所以性格有塑造作用。
意欲是否自由,先有本质,再有本质的发挥,性格,外因,认知 道德基础的三个方面,自我及其最后的他就是我,形而上学的同一,利己,嫉妒,同情 肯定还是否定生存意欲,各宗教的相关性,哲学与宗教的路线,一个源于外在经验,一个源于内在修为 可以自圆其说的认识世界的模式,透过大众,自身的感受,透彻的分析这个世界。 至于否定生存意欲这一点,或许有些悲观了。 至今叔本华还是我心目中的第一人,从人生的智慧而来,这本书更深刻。
对生存报以清醒的 彻底的悲观。但读完以后倒不让人悲观,反倒平和豁达了许多。